“一个都不想生。”

当00后被问起“若生育不限制,长辈也不管,你生几个娃?”这个问题时,这就是他们的答案,没有犹豫,没有商量,一句话干脆利落。

可当你表示不解的时候,00后说出来的很多话又让人泪目了。

不是不愿生,而是现实让人不敢生

按理说,00后是最自由的一代。

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互联网让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娱乐产业的发展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单调。

可是,当他们面对生育这个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坚定:不想生,不愿生,甚至有点害怕生。



这个答案让人警醒。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经说过:“动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殖,这同样适用于人类。”

但过去,人类的繁衍更多是出于生物本能,而今天,人类更多是理性决策。

00后正是这样的一代,他们不再仅仅依赖本能行事,他们会计算利弊,会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也会权衡未来。

他们的回答,透露出的不是对生育的憎恶,而是对生了之后的现实感到恐惧。

2024年,中国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养一个孩子的花费,平均是97万。



如果加上大学、留学、各种兴趣班、房产购置等投入,这个数字肯定会翻不知道多少倍。

试问,普通年轻人自己还在负债式生活,怎么可能再拉扯一个新的生命?

在全国范围看来,养一个孩子的成本也要50万元起步,这么多的支出仍然让人喘不过气。

而这些数据只是养的成本,还没算上家长的精神内耗。

精神压力比金钱更让人崩溃

孩子不是一笔简单的投资,而是一场长达20多年的精神绑定

如果父母想做到负责,那么从孩子的学业到社交,从心理健康到三观塑造,每一步都不能松懈。

00后见过太多被原生家庭拖累的成年人,也见过太多孩子被迫接受父母的爱。

他们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父母,也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快乐地成长。



很多长辈无法理解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心理。“我们当年那么穷,生好几个也能养大,你们怎么这么怕?”

这句话的逻辑是:“我受过苦,所以你也应该受苦。”

可事实是,上一代的人虽然生得多,但养得怎么样呢?

有人从小缺爱,一辈子都在渴望父母的认可;有人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连自己名字都像是多余的;

有人因为父母生太多,小时候的记忆只有被忽略和无止境的比较;有人从小被逼着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长大后连梦想都不敢有。

生孩子这件事,不是生下来就完事了,而是生下来之后的几十年,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还有,很多长辈觉得,年轻人不想生孩子,是因为自私、不愿吃苦。



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并非单一动机,而是由多个需求层次驱动的。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怎么去考虑下一代?

如果自己的精神需求都无法满足,怎么去给予孩子安全感?

如果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为什么要让自己成为“牺牲品”?

所以,00后的不想生,既不是自私,也不是奇怪,而是他们的清醒。他们知道,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的情感寄托,也不应该是养老保险。

他们只是不想再复制上一代的模式,也不想让自己陷入生而不养或者养而不教的困境。

当然,也有一部分00后是愿意生孩子的,但前提是:

真的很喜欢孩子,并愿意为孩子的人生负责,能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成长环境;

自己真的做好了准备,不是因为被催促、被道德绑架,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一个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比起生不出孩子,更可怕的是生出来却无法真正爱他。”

所以, 00后选择生了孩子后要真正为孩子负责,比起老辈子们的只生不养,这才是真正让人泪目的地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