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当雷军在小米SU7 Ultra发布会上喊出"52.99万"时,整个汽车圈都倒吸一口冷气。

这个价格不仅把保时捷Taycan Turbo的加速记录踩在脚下,更让一个月后上市的仰望U7陷入尴尬境地。

毕竟谁也没想到,比亚迪耗费400天研发、投入上万工程师打造的"百万级行政旗舰",最终起售价竟被网友戏称为"62.8万买个三吨重的电动沙发"。


▲ 图源:比亚迪发布会


SU7 ultra之下,

U7不够看了

小米SU7 Ultra用三电机1548匹的狂暴输出,将零百加速推进到1.98秒的次元。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

相当于从静止到100km/h的瞬间,驾驶者承受的加速度比重型火箭发射时航天员承受的5G过载更猛烈。

而仰望U7的2.9秒加速,在绝对速度上确实略逊一筹

但3095kg的整备质量下,其四电机系统迸发的1300匹马力,既要维持D级车的豪华体量,又要与轻量化超跑拼刺刀。

想要两全其美恐怕确实有点困难。


▲ 图源:仰望U7发布会

有趣的是,两者风阻系数同为0.195Cd,但技术路径完全不同。

小米SU7 ultra通过21处碳纤维覆盖实现极致减重,让每匹马力仅需驱动1.68kg;

而仰望U7则采用全铝车身与高强度钢混合架构,每匹马力需推动2.38kg。

这种差异在赛道表现中更为明显,小米SU7 Ultra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2分09秒944的圈速纪录;

而仰望U7的工程师团队只能在新疆魔鬼城测试场地,进一步验证2.9秒加速下车身姿态的稳定性。

如果说小米的杀手锏是速度,那么仰望U7的云辇-Z悬架就是自家最后的“防线”。

这套将航母电磁弹射技术民用的黑科技,用悬浮电机替代传统液压减震器;

5毫秒响应速度意味着车辆驶过减速带时,传统悬架还在酝酿第一次调整,云辇-Z已完成12次精准调节。

更魔幻的是其-2°负侧倾补偿能力,过弯时外侧车身主动抬升,让五米二长的行政轿车产生A0级小车的灵活错觉。

而小米SU7 Ultra则在底盘调校上展现出赛道基因。

其搭载的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可在0.01秒内实现四轮扭矩动态分配。

配合碳陶刹车系统(前430mm/后410mm制动盘),从100km/h到静止的刹车距离仅30.8米。

这种"暴力美学"在量产车中极为罕见,也正是其能在纽北赛道刷出6分46秒874成绩的关键。


国产的“半价超跑”,

正在摆脱BBA模仿秀

在小米用碳纤维运动座椅和赛道模式讨好年轻新贵时,仰望U7选择用东方美学展示豪华。

敦煌飞天腰线、三星堆青铜面具前脸、日晷造型的丹拿星旋音响,这些文化符号的堆砌看似老套,实则暗藏野心。

就是要让中国豪车摆脱"BBA模仿秀"的宿命。

车内23个丹拿铂金音响构成的声场,配合云锦红内饰的视觉冲击,营造出的不是欧洲贵族式的矜持,而是盛唐气象的铺陈。

这种差异在用户画像上更为明显,小米SU7 Ultra车主可能在后备箱放着高尔夫球杆,而仰望U7的后排,或许正摆着紫砂壶。


▲ 图源:新浪汽车

数据显示,SU7 Ultra的订单中BBA 56E用户占比超过50%,而仰望U7的潜在客户则分为两类:

一类是习惯性询问"能不能加价提车"的传统企业家,另一类是拿着参数表逐项对比蔚来ET9的技术新贵。

这种分裂恰恰折射出中国豪车市场的特殊性。

这里既有追逐符号价值的旧财富,也有深谙三电技术的新贵。

不过小米用"半价超跑"的策略,精准刺中了中产阶层的跑车梦。

52.99万的价格锚点,既避开了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百万级战场,又正好卡在蔚来ET7与极氪001 FR的空白带。

这种定价艺术在市场端引发强烈反响。


▲ 图源:微博

从SU7 Ultra上市2小时订单破万,京东拍卖平台甚至出现溢价5万元的抢购热潮,就能看出消费者对"平民超跑"的旺盛需求。

反观仰望U7,62.8万的定价看似比自家U8克制,实则暗藏玄机。

其插混版搭载的中国首款水平对置发动机,研发成本高达数亿元,仅发动机高度压缩至420mm这一项,就需重做整车架构。

这种"技术军备竞赛"式的投入,让仰望U7的单车研发成本可能是小米SU7 Ultra的三倍以上。

小米SU7 Ultra两小时破万的订单,印证了雷军"科技平权"的成功。

但仰望U7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既要承接U8积累的高端用户,又要避免重蹈U9月销百辆的覆辙。


1元起拍,

在互联网上的汽车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通过电商渠道创新,将汽车销售与互联网生态深度融合。

其天猫旗舰店开售2小时即突破万台订单,京东拍卖平台的"1元起拍"活动更引发全民围观。

而仰望则依托比亚迪强大的线下渠道网络,在全国布局200家高端体验中心,试图构建"技术贵族"的专属领地。

▲ 图源:京东

这场对决最深刻的启示,或许不在于技术参数的胜负。

当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将超跑变成"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车",当比亚迪执拗的将磁悬浮技术塞进量产车底盘,中国车企正在重新书写豪华车的游戏规则。

特斯拉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尚未走远,不少品牌已经在硬件深水区展开军备竞赛。

2025年可能成为分水岭,要么像小米那样用极致性价比撕开市场,要么像比亚迪那样用技术高墙构筑品牌护城河。

有意思的一点是,两款车都刻意避开了直接对比。

小米宣传片里的SU7 Ultra在纽北赛道漂移过弯时,仰望U7的演示视频正在展示"美式截停"下的主动防御。

这种错位竞争的背后,是中国车企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拿捏。

当特斯拉还在纠结4680电池量产时,中国对手已在豪华、性能、智能三个维度构筑立体战场。

市场的选择终将给出答案。

但至少在这个春天,62.8万的仰望U7与52.99万的小米SU7 Ultra,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想象力,早已突破价格的囚笼。

就像手机行业曾经上演的故事,当华为与小米厮杀时,真正的输家从来不是他们自己。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