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头条

中国首家顾问式新媒体,定制属于您的媒体内容


3月25日,在职员工刘畅(化名)表示,公司全天候禁止员工使用个人手机、佩戴耳机。她曾在午休期间吃午餐时,佩戴耳机,用个人手机刷短视频,负责人告诉她,行为违反公司规定。

3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表示,昨天他们关注到媒体报道后,就已经去过“小鹿妈妈”调查,目前已经立案。



“上班时间就像坐牢”,原来不是段子,真实发生在身边。数字时代下劳动者遭遇的隐秘“劳动剥削”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2022年,广东孕妇小艺因夜班打瞌睡累计48分钟被公司辞退,监控数据显示其“违纪”时间集中在凌晨4-5点,人体昼夜节律最脆弱的时段。公司“打瞌睡即开除”的条款暴露了企业对劳动者的严苛。

2017年,一名工作25年的员工也因身体不适打盹5分钟被解雇,法院均判定企业违法。在效率至上的管理逻辑下,劳动者的身体机能被简化为“机器参数”。

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游戏代练行业,数字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劳动控制”,让劳动者面临新的困境。


凌晨三点的某城中村,25岁的张浩(化名)盯着发亮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机械敲击。他已经连续18小时在《王者荣耀》里“打单子”——帮老板从钻石升到王者,一单赚80元。身后的墙上贴着“禁止瞌睡”的标语,摄像头正对他的工位,上一次他揉眼睛超3秒,被扣了200元。

这不是某个黑网吧,而是中国250亿代练市场的冰山一角。

据央视财经调查,全国有超过20万职业代练员,日均工作16小时,时薪不足10元,猝死、腱鞘炎、视力损伤已成行业职业病。更荒诞的是,这些“电竞民工”的社保参保率不足3%,而代练工作室老板却开着保时捷在抖音教人“如何靠游戏年入百万”。

这背后有一组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 代练员日均接单量从2020年的5单涨至2024年的12单,但单价下降40%。

  • 某代练平台公开的《违规处罚细则》显示,打瞌睡、上厕所超时、胜率低于80%皆可扣款。

  •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近三年代练劳动纠纷案超1.2万起,但仅17%胜诉。

在代练工厂的屏幕前,996已经进化成007——他们不是电竞选手,而是被算法抽干的人形外挂。

游戏代练行业则是“隐形的代码牢笼”。腾讯《2021游戏安全白皮书》显示,代练工作室账号规模高达4980万。16岁的刘森在山东淄博某居民楼内每天工作16小时打游戏升级,月收入仅3000元,而代练行业黄金年龄仅到25岁。


更讽刺的是,代练本身处于法律灰色地带,2023年,某代练平台因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被判赔偿98.5万元。

这种剥削链具有时间压榨精细化、劳动价值去人格化和法律保护滞后性等共性。从制造业的“秒表计时”到游戏代练的“接单倒计时”,技术让剥削精确到分钟;孕妇的妊娠反应、代练的生理极限在资本眼中只是需要优化的“系统漏洞”;现行劳动法对“打瞌睡开除”的认定依赖个案判决,代练行业甚至未被纳入正规职业范畴。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需要企业、法律和社会观念多方努力。企业应从“数据崇拜”到“人文校准”,建立弹性管理制度;法律需革新,给虚拟劳动戴上现实护甲,将高强度代练纳入职业危害监管;社会观念要拒绝“困觉羞耻”与“游戏原罪”,正视劳动者的生理需求。

当屏幕里的虚拟角色在升级时,屏幕外的打工人却在降级——这才是数字时代最荒诞的副本。”数字技术虽给劳动剥削披上了更隐蔽的外衣,但人性的温度才是抵御异化的终极武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