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6周年。西藏人民这几十年来有何实际获得和切身体验?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在这个月初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来自西藏的边巴拉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西藏发展的提案。
边巴拉姆(左二)(图自中国西藏新闻网)
“拉姆”是个很常见的藏族女名,意思是“仙女”。边巴拉姆的妈妈、外婆名字中都有“拉姆”,而三代“拉姆”,人生经历却完全不同。
外婆拉姆曾经是西藏地位最低下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辛苦做活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更别谈上学读书。身为农奴的后代,边巴拉姆的妈妈普布拉姆生来也是农奴,6岁就开始给贵族干活。
西藏民主改革后,占西藏当时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得了生产资料,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也开始享受种种权利。妈妈普布拉姆就是受益者之一,她有机会去了陕西咸阳读书,后来回到日喀则工作。边巴拉姆出生后,生活水平更高,教育等相关政策更完善,她顺利读完大学,先后去挪威和美国进修,又一路深造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如今,边巴拉姆不仅深耕法学、南亚研究等领域,还一次次深入西藏基层调研,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从重获自由“翻身做主”,到吃饱穿暖、接受教育,再到追求发展,参政议政,这三代西藏女性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了西藏六十多年来的巨变。
如今,藏族同胞桌上,糌粑、肉、水果蔬菜已是寻常,居民区里,宽敞整洁的藏式小楼如雨后春笋。曾经闭塞落后如同孤岛的西藏,现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春风触手可及。社保、医保为老年人养老、生病筑起屏障;15年免费教育政策让孩子们可以从学前到高中一路无忧;学校同时开设中国通用语言和藏语言文字课程;藏文古籍得到有效保护,藏医药、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不断……
滑动查看如今的西藏
明亮的阳光真正照亮了雪域高原,一张张年轻又鲜活的脸孔也在阳光下的西藏成长、茁壮。中国空军第一位藏族女飞行员格桑白珍驾驶战机翱翔蓝天;藏戏传承人旦增益西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热爱骑车的嘎桑群培,与年轻的西藏山地自行车队一起,用车轮承载梦想……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西藏更为明亮美好的明天。
(图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央视网、新华网)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几十年来,西藏人民是不是享受到了充分的人权,我想,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和他们的未来,都是答案。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排版:何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