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被誉为“中国镍都”,在构建“2+4”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链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然而,产业升级之路并非坦途,随着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推进,金昌职教面临着人才链根植产业需求、教育链适应技术迭代、创新链嵌入校企协同的“三链重塑”难题。
为应对产业升级的挑战,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立足金昌市“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重要基地”的产业优势,以有色冶金专业发展为核心,共同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共生、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产教融合之路。
走进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镍冶金智慧工厂,甘肃省技术标兵、冶金与化学工程系教师李克恩正在集控台前指导学生实验。
“阴极镍全自动化剥片机组半实物仿真设备,让冶金专业传统教学中难以直观体验的复杂工艺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胜任企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克恩笑着告诉记者,得益于这套校企合作开发的仿真设备,去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赛项中4位同学获得了金奖。
备赛期间,企业还多次开放绿色通道,让参赛团队到生产一线学习交流,金川集团铜熔炼分厂李自玺等工程师更是手把手指导设备调试,让学生了解工艺流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川集团共同构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平台。
在智能冶金实训基地,学生们正在虚拟仿真系统中模拟镍电解全流程操作。通过VR设备,学生们置身于金川集团镍冶金智慧工厂的虚拟环境中,从原料投料到成品包装,全流程操作变得触手可及。
这些源自生产一线的虚拟仿真项目,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复杂工艺操作,大大提升了实践效率。“镍冶金、铜冶金等8门虚拟仿真课程的建成,不仅惠及校内学生,每年还为行业培训技术人员5000余名。”李克恩介绍,学校邀请40余名金川集团的企业专家参与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材开发等工作,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双方共同开发了《铜电解操作技术》《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实验实训指导》等核心教材,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和生产实习,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多元办学机制更加深化。”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安中海说。
在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冯国强正戴着安全帽,专注操作二十辊轧机。“跟着师傅在生产线实操,让我掌握了扎实的生产技术。”经过大三顶岗实习一年,他考核合格后直接留在了公司。
“学校订单班学生熟悉设备、了解流程,上岗适应期比社招员工缩短两个月,入职就能顶岗。”金川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
学校与金川集团深度合作,构建了“认知—实训—定岗”三阶培养体系。学生身兼“学徒”身份,大一新生定期走进企业车间,在生产线轰鸣声中感知产业脉搏;大二学生依托企业真实任务模块化学习,在数控机床、智能仪表等设备上实战操练;大三优秀学员则进入“准员工”培养通道,在实战中完成职业角色转换。
这种“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工匠培育闭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还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近几年,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累计有1556名毕业生进入金川集团就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厚银娟)
作者:郑芃生 厚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