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近日,欧盟委员会公布最新“应急准备战略”,呼吁4.5亿欧盟民众为可能到来的战争、核事故、流行病或自然灾害储备72小时所需物资。这一份看似“生活指南”的提案背后,折射出的是欧盟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和安全幻灭。



在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城市报刊与电台中,突然冒出的不是旅游宣传,而是罐头食品、照明设备、移动电源、防水包裹、现金和瑞士军刀等“生存套装”的清单。欧盟执行副主席门扎图急忙解释,“我们不是在吓唬大家”,但谁都能看出,这样的紧急动员绝非平地惊雷。当罐头成为欧盟政策文件里的关键词,这个本应以理性、开放、法治为底色的政治体正在迅速向战时状态滑落。

欧盟不是没做过民防演练,但像如今这样全员动员式的“末日储备”,显然不是单纯针对自然灾害。从文件内容到实际配套,处处指向一个核心意图:为可能到来的军事冲突、核威胁和关键基础设施瘫痪做准备。欧盟称将加强民事与军事协同训练、制定交通与电信行业的“最低运转保障清单”、建立统一的“危机协调中心”。这些设计早已脱离自然灾害的范畴,实质是在为“非常状态”做通盘演练。

而这一切的背景不言自明。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对欧洲的“安保责任”态度急转直下,直言“美国不会替不交保护费的国家挡子弹”。这一威胁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战略现实。北约内部信任的裂痕正在撕裂欧洲旧有的安全依赖机制。欧盟意识到,曾经仰赖的跨大西洋纽带正在老化,而新的现实是,如果不自保,就只能自灭。



但欧盟的自保意识来得太迟,也太仓促。在地缘战略博弈中迟迟无法形成统一外交与防务姿态的欧盟,如今却试图靠储备罐头、手电筒和收音机来自我安慰。这种“危机管理”更多表现为被动应对,而不是战略反击。它透露出的是制度软弱与政治分裂,是一场主权体系无法快速聚合的现实写照。

而更讽刺的是,这场由27国共同参与的“危机预演”还需要每个成员国自己决定是否配合、如何实施。也就是说,欧盟发出命令,但真正执行与否,仍取决于各国政治考量和预算能力。这种看似统一、实则碎片化的应对方式,本身就预示着“统一战线”的幻灭。更何况,许多欧盟国家早已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对于扩大民防预算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此次应急战略也暴露出欧盟在民众信任上的巨大赤字。要求市民准备“72小时的生存物资”,对现代都市居民而言既陌生又焦虑。一方面,欧洲长期构建的“和平繁荣幻觉”被迅速击穿;另一方面,欧盟无法清晰解释他们究竟在预防什么。是俄乌战争的升级?是北约东扩引发的边境冲突?是黑客袭击导致能源、通信系统全面瘫痪?还是核恐吓下的民众恐慌?在这个信息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没有明确目标的“危机动员”只会制造更大的社会焦虑。



从战略逻辑上看,欧盟本应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就启动统一军备体系、能源独立战略与民防网络。但它却在关键节点选择依赖美国输血,直到美国“金主”表示不再无条件保护时,才发现自己早已断粮。如今再慌忙制定所谓的“生存72小时指南”,既显得软弱,也暴露出欧盟对战争边缘政策的默认接受。

民众感受到的并非“安全感”,而是一种被动备战的无力感。一旦战争真的爆发,72小时的食物和一支瑞士军刀恐怕连心理慰藉都算不上。真正的安全,不是靠家中储物间的火柴与水瓶建立的,而是靠明确的战略部署、强大的防御力量和统一的政治意志支撑的。而这些,正是欧盟此刻最为缺乏的部分。

欧洲过去几十年沉浸在战后和平的幻梦中,如今这梦被现实撕破。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准备72小时,而在于:这72小时之后呢?欧盟该如何真正走出“安全外包”的历史惯性,重建自身的安全框架?仅靠让每个家庭多买几罐罐头、几支电池,是无法撑起一个大国政治体的战略未来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