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实验室里,一群北京联合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正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为清代瓷器建立数字档案——这并非影视剧桥段,而是他们的日常实践课。
随着“十四五”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国家文物局明确提出“强化文物科技保护能力”,点燃了北京联合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小众"专业的热度——在知乎热榜上,“学文博专业是种什么体验”的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而北京联合大学的招生咨询电话里,"文物与博物馆学"已然成为高频词。
这里的师资阵容堪称"天花板级别":9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北京市级教学名师与20余位故宫修复专家共同组成导师团队。
学生们在课堂上分组整理唐宋瓷片时,指导老师很有可能就是刚结束三星堆考古项目的学者。这种"文物在手,大咖在侧"的教学配置,让北联大在软科专业排名中稳居全国前16,与中央民族大学同属一级梯队。
在该专业排名领先的背后,是一套独特的培养密码。据悉,北联大该专业包含了博物馆展陈设计、博物馆数字化、文物科技分析等实践课程。
学生们在寒暑假前后还专设博物馆参观解说,考古文博调研,文化遗产调研等集中实践环节。学生们会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担任数字化保护、文案编辑、宣传讲解等不同的工作岗位,提前熟悉博物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而且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实行导师制,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等海外高校的联合考古项目拓展国际视野,更有考古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这种“学术+技能”的双重武装,让毕业生既能写得了专业论文,也能手捧博物馆的文物细细研究,使得学生们能够成为文博机构争抢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对文物的“真看真摸真感受”,让文博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演绎着"逆向突围"。
数据显示,北京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数量突破200家,但专业技术人员缺口高达60%。这种供需失衡让北联大学生未毕业就被"预定",其中不乏有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在文博行业的热潮之下,人才培养的数量始终追赶不上行业的缺口,近几年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稳居在95%以上。
站在"十四五"文博事业新起点,这个曾被视为"冷板凳"的专业,正在成为文化自信建设的主力军。
当北联大学生在故宫分析古人类石器时,他们修复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