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澳门,夜色如墨,街巷间弥漫着海风的咸味。霍英东站在一堆熟悉的钢管前,眼神如刀,质问面前的歹徒:“这些物资是我的,为什么在你们手上?”



对方冷笑一声,未及回答,身后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下一刻,一支冰冷的枪管抵上了他的后脑勺,低沉的威胁声钻进耳中:“再嚷就毙了你!”

空气瞬间凝固,霍英东的呼吸仿佛都停滞了。

生死一线,他会如何抉择?是什么让他甘冒如此风险,置身于这暗藏杀机的澳门街头?

乱世中的家国担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匮乏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试图扼住这个新生政权的咽喉。



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地理位置特殊,既是禁运政策的执行前沿,又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

港英政府表面上配合禁运,可背地里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一些爱国商人留下了操作空间。

霍英东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靠着摆渡和杂工养家,磨砺出一身韧劲。后来,他在商海中崭露头角,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积累了第一桶金。

国家陷入困境,他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命运绑在一起。

那些时日,他心里想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怎么让祖国的工厂能转起来,让前线的战士有武器可用。



可这条路并不好走。海上航线危机四伏,港英巡警的盘查、海盗的觊觎,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霍英东很清楚,自己运送的不是普通货物,而是国家的命脉。那时候,他常跟身边的人说:“国家要强,咱们得豁出去。”这种信念,像火种一样,点燃了他一次次冒险的决心。

海上的暗流与陷阱

要突破禁运,霍英东得跟时间赛跑。每次出海,他都精心筹划,船队多在深夜启航,借着夜色掩护,绕过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舰。

那些军舰的探照灯扫过海面时,他的心跳都会漏一拍。为了减少麻烦,他不惜花重金疏通关系,有时一天之内连换几个落脚点,生怕被人盯上。可这些努力,只能挡住一半的风险。

况且还有海盗出没,那群人被当地人称为“天老二”,多是从国民党溃军中散出来的亡命徒,装备着日本鱼雷艇和美式枪械,横行海上,连港英和澳葡当局都不敢轻易招惹。

他们看准了霍英东船上的货——钢管、铁皮、五金零件,这些东西在当时的中国比黄金还珍贵。



1950年的一天,霍英东的船队在公海上被劫,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他和伙计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物资被掠走。

换成别人,或许就认栽了。但霍英东咽不下这口气。他知道,这些物资要是送不到大陆,工厂就得停工,前线的补给就得断档。回到澳门后,他没多休息,脑子里全是那些被抢的钢管。

他琢磨着,海盗既然敢抢,八成会拿去卖。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查,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不能让国家的血汗白白流失。

枪口下的怒火

霍英东一到码头,就直奔街市。他没猜错,那群海盗果然胆大包天,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摆摊叫卖他的货物。

钢管堆在路边,熟悉的标记刺痛了他的眼。他挤上前,声音压着怒火:“这些是我的东西,你们凭什么卖?”海盗头子斜了他一眼,嘴角一撇:“你的?现在是我们的了。”



话没说两句,气氛就僵了。周围的人渐渐围过来,空气里满是火药味。霍英东不打算退,他指着钢管,步步紧逼:“这不是你们的,谁敢买,我就跟谁没完!”

就在这时,一个歹徒从人群中窜出,手里的枪直抵他的后脑勺。那一刻,,他能感觉到枪管的凉意顺着脊背往下钻。歹徒的声音低得像从地底传来:“再嚷就毙了你!”

换成谁,腿都得软。可霍英东没动,脑子里飞快地转着。

他知道,硬拼没胜算,只能先稳住局面。他慢慢举起手,语气放缓:“好,我不嚷,咱们慢慢说。”歹徒见他服软,枪口才稍稍挪开。



脱身之后,他没敢耽搁,直奔澳门警署,想靠官方讨个公道。

可到了那儿,警察一听是“天老二”干的,脸色就变了,推三阻四,连立案都不肯。这一下,他算是看透了,在殖民地,靠别人是指望不上的。

失望归失望,他没让自己沉下去,反而点燃了他内心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冒险。

赚钱固然重要,可每次看到南光公司的人接过物资时眼里的感激,他心里总会涌起一丝暖意。

从那以后,他调整了策略,出海时间更谨慎,路线更隐秘。尽管海盗的威胁依然存在,他却一次次迎难而上,继续为大陆运送物资。



随着事业壮大,霍英东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海上运输。

19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他在国际体育领域为祖国奔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中国重返国际体育组织。

那段时间,港英当局对他百般刁难,可他从没退缩。中央领导廖承志曾公开为他撑腰,这份认可让他更加坚定。

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一刻,霍英东站在维港边,眼眶湿润。

他用半生努力换来的,不仅是个人成就,还有祖国的繁荣。晚年,他被授予香港“大紫荆勋章”,2006年去世时,更享受国葬待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