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17时许,“法治先锋”一行到达军天湖监狱。在监狱旁边,他们看到了关于“天湖的传说”。显然,传说,只是传说。军天湖这个充满水意象的地名,在现实中却是片干涸的土地。这种命名悖论恰似某种隐喻:所谓“湖”,实则是几代守夜人用汗水浇灌的精神绿洲。

2010年,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来到军天湖考察并题词:“申城多少平安夜,天湖几代守夜人”。远离上海,甘当上海守夜人,这是对军天湖人最贴切的描述。他们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默默坚守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

竹海深处的火种

站在军天湖监狱的瞭望台上远眺,皖南的丘陵在暮色中起伏如凝固的波涛。这片被黄山余脉环抱的土地,总让人想起六十多年前闽北山区的竹海。1958年的春天,400余名上海干警带着8000劳教人员,在武夷山脉的起伏中搭建起第一片竹棚时,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点亮的星火,将燎原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

那些用毛竹作梁、竹片为墙的简易房,在亚热带季风中发出簌簌的私语。竹篾替代铁丝捆扎的屋檐下,有人用炭笔在竹墙上刻下“劳动改造灵魂”的标语。开荒的锄头劈开板结的红壤,油茶苗在春雨中舒展嫩叶,890亩荒山在5个月内化作经济作物的梯田。这些细节像散落的铜镜碎片,映照出特殊年代里“建设”与“改造”的双重命题。当干警们将劳教人员培育的柑橘装上开往上海的卡车时,车辙里渗出的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养分,更凝结着人性救赎的初光。

迁徙路上的精神图腾

1962年的雨季成为集体记忆中的分水岭。迁徙队伍在闽北山洪中跋涉的身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7000余人肩扛手抬转移物资的场景里,既有管教干部被雨水泡发的笔记本,也有劳教人员磨破的解放鞋。四路人马五天五夜的行程中,那些在泥泞中互相搀扶的瞬间,那些在闷罐车厢里分享干粮的片段,恰似流动的寓言——当迁徙成为淬炼的熔炉,纪律与人性便熔铸成特殊的合金。

暗夜中的永恒灯火

1988年《红烛颂》的诞生,将散落的奉献故事凝聚成精神符号。程志平31岁殉职于押解途中,徐国庆40年如一日炼就“火眼金睛”,这些个体叙事共同编织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信仰之网。正如刘云耕所题“申城多少平安夜,天湖几代守夜人”,这种远离繁华的孤独守望,恰是城市安全的隐秘防线。

徐国庆的故事最具当代性。这位安检岗位的“活化石”,亲历了竹制警戒线变成电子围栏的时代变迁。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既能精准识别违禁品,也能熟练操作智能安检系统。当新型基建工程打破传统监区格局时,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的身影,恰是红烛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投影。这种坚守不是化石般的凝固,而是老树发新芽式的传承。

如今矗立在监狱广场的红烛雕塑,青铜铸造的火焰纹中,依稀可见当年竹海篝火的痕迹。

“申城多少平安夜,天湖几代守夜人”,在监区走廊形成奇妙的空间折叠——黄浦江的霓虹与皖南的星光在此重叠,外滩的钟声与监区的哨音在此共鸣。这座没有湖的“军天湖”,用六十多年时光证明,真正的精神湖泊永不干涸,它涌流在代代守夜人的血脉中,奔涌在红烛不灭的光焰里。当大江东去的浩荡与红烛摇曳的微光相遇,便谱写出“不在上海为了上海”的永恒和弦——这是属于一座特殊“飞地”的精神史诗,更是中国法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韵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