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人称“康南海”;1858年3月19日,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康有为天资聪慧,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十一岁攻读经史,十四岁参加童子试。不过,康有为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连考三次,到16岁才考中“秀才”;考举人时,更是屡试不中。

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传统的文化学术发生怀疑。光绪五年(1879年),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该年他从中学转为西学。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当时他收的最著名的一个弟子是梁启超,收梁启超为徒时,康还是个秀才、但梁已是举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书中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鼓吹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联合18省应试举人、1300多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也正是这一年,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此后,他一边不断上书光绪帝,争取政治改革,又“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


康有为在纽约

于是,他先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遍送士夫贵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后成立了强学会,又名译书局,也叫强学书局,成为一个改良派与帝党(光绪的拥趸)相结合的政治团体。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旨在让中国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在梁启超、谭嗣同、杨深秀等的配合下,积极策划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议。但这段变法仅仅维持了百日,故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包括谭嗣同、杨深秀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杀。10月24日,康有为流亡日本。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陈少白也在日本,但他们托日人向康有为示意时,康表示自己奉有“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往来。康曰:“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

1899年,清廷向日本交涉,不准康有为留日。康有为横渡太平洋,抵加拿大,在温哥华、乌威士晚士打(渥太华?)等地演说:“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

1899年7月,康有为联合加拿大华侨领袖们创立了“保皇会”,全名“保救大清皇帝会",亦称"中国维新会"。随后,康有为的弟子奔赴美国、墨西哥、南美洲、澳洲、东南亚,甚至南非,共建立总会11个、分会103个,总会员更是达到百万之巨,入会者每人每年需缴会费2元。

“义和团运动”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时代主流。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清廷腐败,“无一事不足以丧吾大陆”,处于今日,“革命固不得不行”。


保救大清皇帝会


介绍见下行文字

康有为及家人朋友在苏格兰阿伯丁女子学校的合影(康左边是女儿康同璧,康同璧身后是其丈夫罗昌)

革命形势的发展,让康有为及其追随者梁启超等都有些焦虑。康有为1902年发出《答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二文,说革命自立是“求速灭亡”,而立宪可以避免“革命之惨”。

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接着,孙中山发表《敬告同乡书》,沉重打击了改良主义,号召划清革命与保皇的界限。

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布预备立宪。康有为大喜过望,宣布旧保皇会“告蒇(chǎn)”,新开国民宪政会,并于1907年二月十日,在纽约召开大会,将保皇会正式改名为"帝国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帝国宪政会与清朝皇室贵族、国内立宪分子联系,又借用侨商名义写了请愿书,请求召开国会并且制定国家宪法。

接下来,他又向清政府民政部申请注册,将帝国宪政会改为帝国统一党,自以为“他日国会开时,吾党终为一大政党,革党亦自知无人才,不能为治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以母丧归,结束了国外15年的游历。他拒绝了袁世凯邀请,在上海办《不忍》杂志,鼓吹孔子。1916年三月,康有为电请袁世凯退位;六月,袁世凯逝世,康有为致电大总统黎元洪,希望早日召开国会。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但不久即在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失败。康有为被通缉,潜逃隐居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有为发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首谓“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以自刈其人民,断绝其国命久矣”。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

1927年3月29日,他去一位广东同乡家中作客,回家后饮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如绞,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1927年3月31日清晨逝世。

据称,康有为的同乡、弟子、前清举人吕振文曾向儿子透露:他从日本天皇身边的人那里得到确切消息,康有为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因为康有为始终不同意溥仪跟着日本人走,还曾一度与溥仪一起和天皇对抗。为此,日本人一直怀恨在心,终于置之死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