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对“游烟”出手了: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商户室内摆放“禁止吸烟”提示牌;街边志愿者劝阻吸烟行为;绘制吸烟地图,方便吸烟者寻找吸烟点……
行走在街头,身边的烟民抽着烟,流动的烟雾扑面而来,自己只能被迫吸入二手烟……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大家可谓“苦其久矣”。这一次,上海出手治理“游烟”,无疑是对公众健康诉求的积极回应。
如今,大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无烟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但现实中,控烟工作的重点,更多聚焦在室内的公共场所,室外人流密集的开放性空间,仍然属于监管薄弱地带。
就算地方的控烟文件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行人如果边走边抽烟,执法取证也十分困难,治理难度较大。普通人就算被侵扰,碍于维权难度大,也不会去较真制止,这使得“游烟”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空间,在公共场所吸烟,都是一种不文明的举动。吸烟者吞云吐雾间,弥漫的烟雾,会危害他人的身体健康。此次上海出手治理“游烟”,选择了8个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将控烟的触角,延伸到室外的公共空间。
这些地方人群熙攘,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游烟”现象更为集中,治理难度也较大。但反过来看,也意味着治理的迫切性、必要性更足。倘若任由“游烟”肆虐,不仅公众的健康受到威胁,城市的文明形象也会遭受影响。
当然,要实现室外公共场所控烟的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一些烟民来说,还面临着观念转变的难题,长期养成的吸烟习惯,很难轻易就能改变。所以我们看到,上海的控烟举措,没有采取一刀切禁烟的强硬方式,而是主打一个“劝你善良”,以劝阻为主,同时贴心绘制吸烟地图,方便吸烟者寻找吸烟点。
公共场所控烟,本质上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一方面,既要筑牢健康防线,全力避免二手烟危害他人健康,为公众营造一个清新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烟民抽烟的自由,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
所以,控烟工作,尤其是室外开放性空间的控烟,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的同时,还得合理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域,如此才能实现控烟效果的最大化。
室外“游烟”现象的治理,宛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标志着控烟工作力度的升级。上海以部分人流密集区域为治理重点,以人性化、柔性化的手段切入,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引导烟民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值得广泛推广。
特约评论员 熊志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