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台词,眼前立刻浮现那个曾让国人血脉贲张的男人——瓦尔特!
1977年的夏天,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两部电影席卷全国。瓦尔特和老虎的饰演者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一下子爆火,也成为国人最熟悉的“老外”。
这位风靡中国的银幕硬汉,用一生演绎了比电影更传奇的人生。从放羊娃到国际影星,从政坛新秀到“中国迷”,他的一生与中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一
提到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以下简称“巴塔”)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要提到说“瓦尔特”,在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早在1973年,作为内参片放映。1977年,它和《桥》先后上映后,这两部游击战题材电影,意外引起轰动。
巴塔,就这样用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在 70 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 "瓦尔特热"。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这个身高187CM的硬汉,以超绝的眼神杀,征服了观众。他“双眼分饰两角”的绝技,还被写进了北影的教科书。
在2016年发现巴塔的拍摄日志里,他用心地记录着在当年人物创作的细节,比如他根据德军军衔高低,设计了七种不同的行走步态;为展现三天三夜未合眼的状态,他连续72小时保持清醒。
正是这种对表演的执念,让他的瓦尔特不再是角色,而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力量。
二
巴塔并非天才,而是靠不懈的努力,成为影坛巨星。
1933年,巴塔出生在塞尔维亚科拉奇察深山里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几乎是与世隔绝。小时候他就是一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放羊娃。直到12岁,才第一次在邻村集市上看过露天电影,这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为了追求梦想,这个连初中都没读完的少年,徒步七天来到贝尔格莱德。在戏剧学院的老师并不看好这个乡下小子。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硬是在剧场当起了勤杂工,白天搬道具,晚上躲在侧幕偷师表演。
于是,这个"野路子"学生在各大艺校间辗转求学,居然十年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不过这些年的经历,也为他的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5年。22岁的巴塔意外地得到了在电影《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中出演牧羊青年的机会。由于是本色出演,银幕上那个赤脚奔跑的山野少年,让观众记住了这张棱角分明的面孔。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72年,当时39岁的巴塔正经历人生低谷。事业上,他连续三部电影票房惨败。婚姻中,妻子正闹离婚。正是这个时候,《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找到了他。谁也没料到,这部成本仅80万美元的电影,会在遥远的东方掀起飓风。
从影五十多年,巴塔拍摄了二百多部作品,正是这作品让世人了解到了南斯拉夫那段悲壮历程。这或许就是一个演员最神圣的使命吧!
三
自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热映,他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979 年,巴塔第一次访华期间,就领略到了中国观众的热情与疯狂。当他刚走出上海虹桥机场时,这个硬汉被人山人海的影迷惊呆了。影迷们用生硬的塞尔维亚语高喊"我们的瓦尔特来了!"
在南京路巡游时,由于人太多,安保人员不让巴塔下车。但他还是走进了影迷当中,任由激动的影迷在他的身上拉址。他说,只"我要记住每张中国面孔的温度"。
巴塔一生共访问中国10多次,走过中国许多城市,对他而言,每次到中国都像回“娘家”。在长城上,他会突然用生硬的中文喊:"同志们好!" 在西安兵马俑前,他摸着陶俑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最难忘的是 1998 年在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影迷颤巍巍地递上保存了 25 年的电影票根,上面还留着当年激动时滴下的泪痕。
2006年病重时,他曾试图通过外交渠道申请中国国籍,却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念叨:“如果能重生,我一定要做中国人。”
四
1990年开始,巴塔宣布从政,成为塞尔维亚议员。2002年5月,“巴塔”当选为塞社会党副主席,开始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更大空间。 同年8月巴塔推举参加塞尔维亚总统竞选。但以失败告终。
2005年后,巴塔因心脏病、坏疽等疾病逐渐淡出银幕。最后一次拍摄《冰》时,他右腿已截肢,但他却坚持完成所有动作戏。
2012年,他躺在病床上对记者说:“我演了一辈子英雄,其实最英雄的是中国观众——他们记得‘瓦尔特’,却忘了我的名字。”
3gaudio.com/sjocu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aixuantz.com/ujqkm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gubaya.com/fmntb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hbcjsc.com/ysgsr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hnwanli.com/rifds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jsbgmc.com/whswx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wynnwong.com/ujsjm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oriaseo.com/jqbqn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ttmania.com/bzabx如果你在春日的搭配当中感到迷
2016年5月22日,贝尔格莱德细雨纷飞,83岁的传奇在《桥》的台词录音中安详离世。他的葬礼上,塞尔维亚人自发排成三公里长队,很多人举着 "瓦尔特,萨拉热窝的儿子" 的标语。
他的墓碑没有镌刻本名,只有五个汉字铭文——"瓦尔特在此"。而在中国影迷心中,那个戴着贝雷帽、眼神如炬的身影,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