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长和计划向由贝莱德财团(BlackRock)牵头的财团出售43个港口的交易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出席行政会议前首次回应上述交易时称,他对此事提出三点看法:第一,社会对事件的广泛讨论反映了公众关切,这些关切值得重视;第二,香港特区政府要求外国政府为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反对在国际经贸关系中使用胁迫或施压手段;第三,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香港特区政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海运的“咽喉”,长和集团这次将会售出的43个港口中绝大部分都恰巧位于,战略意义重大的、全球航运中转中心。中国20%的商船都会从这处经过,而美国则是这处港口最大的客户,甚至运河两端的两处港口就掌握了全球6%的贸易总量。从特朗普2.0政府上台开始,巴拿马运河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就一直被误解、被宣扬,美方声称“运河被中国控制,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甚至想要用暴力手段收回运河主权。因此,国内舆论以及香港方面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巴拿马运河(资料图)
李家用“在商言商”作为挡箭牌,因而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表示李家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无意用高尚的道德来评价李家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卖港口经营权当然可以,但要符合商业逻辑。按理说,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诚及长和出售港口经营权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这难道符合逻辑吗?
事实上,这并不是李嘉诚第一次因资本运作而受到争议。早在几年之前,他就将大量资金投入英国,收购了该国的电力、天然气、港口等基础设施,一度控制了英国近25%的电力市场、30%的天然气市场和7%的饮用水市场。这种资本外流的操作,使得不少国内企业在寻求购买这些资产时屡屡碰壁。如今,当李嘉诚大规模撤资,选择亏本出售部分资产时,网友纷纷质疑:“为什么当年国内企业求购时不卖,现在亏本却卖给外国资本?”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商业策略,让许多国人感到难以理解。
李嘉诚(资料图)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国相关机构已经对李嘉诚出售这些港口事件展开了调查,看这些港口的出售是否存在安全威胁或者反垄断违规行为,一旦确定其不符合法律精神,那么就可以阻止这起交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发言人的话有2个深层次的含义,第一,在这起交易案中,美国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威胁中企,使得中企不得不答应美国的要求,那么中国政府对这种事情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必须为中企主持正义。
中方高层近日签署第803号令,正式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这部被称作“反制措施操作手册”的行政法规,自公布起即刻生效,用22条细则织密国家主权“防护网”,向世界展现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规定》将反外国制裁法第六条模糊的“其他各类财产”“有关活动”等表述具象化,形成可操作性极强的“战术手册”。现金、票据、银行存款、股权、知识产权等9类财产被明确纳入查封冻结范围,相当于给外国干涉势力在华资产贴上了“电子封条”。
李泽钜(资料图)
生死倒计时中,李嘉诚家族上演“危机公关”双面戏码。李家成员突现北京“全球经济安全论坛”,高调推介盈科在泰国5G网络、印尼数据中心的投资,强调“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协同”。这种“曲线表忠”被外界视为替父灭火,试图以新兴市场投资对冲舆论压力。然而,李家商业版图的“骑墙术”早已漏洞百出。盈科虽布局东南亚,但其核心资产仍集中在英国水务、欧洲电信等西方市场,2024年财报显示超70%利润来自欧美。这种“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策略反而更加危险。
作为交易实际操盘手,李泽钜虽出面解释“变现投资”意图,但公众对其“嗅到风险提前套现”的质疑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李泽楷的北京行程至少释放三重信号:其一,李家试图通过最高规格的政治场合展现“爱国”姿态,缓解舆论对“资本外逃”的指控;其二,香港商界与中央沟通机制出现断层,李泽钜辞去政协常委后,次子被迫承担起政治对话功能;其三,面对港府援引《国安法》介入调查的威胁李家亟需在交易最终审批前争取政策斡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