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季学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出6个集成电路相关微专业,吸引225名学生选修。这些微专业将为产业培养急需的新材料、先进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技术人员,同时,也为机械、材料、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开辟了高附加值的职业发展路径。

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从低空经济到碳管理,上海多所高校近年推出了一批全新的微专业。“传统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4年为一个周期,但技术迭代可能连3个月都不用。微专业恰好可以弥合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夏春明的话代表了不少高校校长的想法。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助力大学生就业。在产业变革加速的今天,这种“快速响应、精准匹配”的模式,不仅为学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也开辟出一条产教融合新路。

破解就业“最后一公里”难题

夏春明告诉记者,近几年的校园招聘会上,常常有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问学生“是否掌握无人机技能”。正是因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2023年就尝试开设了全国高校首个无人机应用微专业,联合上海市航空学会、无人机企业共同培养无人机操控、维护的应用型人才。如今,学校共有31个微专业,全年滚动招生。

与产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背后,是高校对产业需求的快速响应。对接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多所高校都开出了相关微专业,背后都有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加持。他们与高校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前置”到大学课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专业学生在集成电路企业实践。受访者供图

以集成电路为例,高校联手企业对产业链进行“拆分”,聚焦3D封装、晶圆级工艺等重要环节开设对应的微专业,比如,上海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微专业、上海理工大学“光电融合集成电路技术”微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集成电路与应用”微专业等。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微专业开启校企双认证机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联合东方航空、申通集团、徐汇区动漫协会等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为相关微专业的学生出具行业认可的证书。

聚焦交叉型人才培养

微专业并非传统专业的“瘦身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不少高校开设的微专业都聚焦交叉型人才培养。

比如,华东政法大学新开的“司法鉴定技术”微专业,其中电子数据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等6门核心课程正是法学与科技的交叉融合,AI换脸、变声诈骗等案例也都被纳入课程中。学生修读期间就可在司法鉴定实验室及相关专业机构学习,甚至参与司法鉴定的实验操作。

华政司法鉴定学教授杜志淳称:“懂技术的法学生,未来在实务工作中审查证据时,必然有更强的专业视角。”他表示,目前上海仅800多人拥有司法鉴定人资格,人才缺口非常大。

上海理工大学推出的首批三个研究生微专业,分别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绿色车辆”“人工智能”,130余名学生来自全校25个不同学科,全部是跨专业录取。每个专业都有50%以上是实践课程,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等多家大型企业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派专家授课。

去年,研究生张文天修读了“智能绿色车辆”微专业,在完成两周理论学习后深入安徽芜湖的电池工厂,参与动力电池性能检测与残值评估项目。他感慨:“在校企导师带教下,我们从编程建模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收获的实战经验远超课堂。”

是“速成班”还是创新样本?

大学微专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讨论:是否过于追求热点?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有专家认为,技术发展加速,如今,即便是行业专家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紧跟前沿,更别说仅读了微专业的学生。

“微专业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开启新的赛道。”杜志淳举了个例子,在“司法鉴定技术”微专业的学习中,有不少学生开始对司法鉴定产生兴趣,甚至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

夏春明强调,大学微专业对应企业真实岗位需求,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中的不足。不过,他也表示,微专业仍然在探索之中,为确保教学质量,包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同步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对微专业毕业生进行长期追踪,并将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优化课程设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