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新标准,直接给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游戏”摁下了暂停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升级。这意味着,你熟悉的食品包装即将迎来一场“大换血”——那些忽悠人的“零添加”标签要消失了,保质期不用再掰手指算,甚至还能扫码看“电子身份证”……

一、新规六大亮点,终结消费套路

“零添加”彻底凉凉
“不添加蔗糖”“零防腐剂”……这些曾经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标签,今后将全面消失。新规明确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模糊话术,因为这类宣传往往暗藏误导。比如某果汁饮料标榜“不添加蔗糖”,却可能含有果糖、葡萄糖等其他糖分,反而让消费者误以为“更健康”。

过敏原信息必须“标红”
对过敏人群来说,食品包装上的“隐藏炸弹”终于被拆除了!新规强制要求标注8类致敏物质(如麸质、坚果、乳制品等),且必须用加粗、下划线等方式突出显示,让过敏人群一目了然。

保质期直接写“到期日”
过去买食品得自己算“生产日期+保质期=能吃到哪天”,现在新规要求直接标注“到期日”,省心又防坑。比如一包饼干保质期6个月,包装上会直接印“2025年9月27日前食用”。

扫码看“电子标签”
包装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新规推广“数字标签”,只需扫二维码,就能用手机放大字体、听语音讲解,甚至看视频介绍成分。目前已有400多款食品试点,未来将成为主流。

营养成分表升级“1+6”
除了原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新标签强制增加“糖”和“饱和脂肪”两项。比如奶茶的含糖量、薯片的反式脂肪酸,再也藏不住了!官方数据显示,我国6-17岁青少年超重率已超19%,这一变化直击“三高”饮食痛点。

儿童食品必须警示“少盐少糖”
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包装上需标注“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的提示语。从此,那些打着“儿童专用”旗号却高糖高盐的零食,再也难打擦边球。


二、为何国家重拳出击?背后是这些乱象

新规看似严格,实则是对食品行业乱象的“精准打击”。过去,商家利用信息差玩套路:

虚假宣传:用“零添加”暗示产品更天然,实则可能含其他添加剂(如果汁用浓缩汁替代新鲜水果)。

日期游戏:篡改生产日期、模糊标注,甚至出现“早产月饼”(标注日期比实际生产还晚)。

配料玄学:某气泡水号称含“232种植物酵素”,后被曝只是添加了复合粉,涉嫌误导。


三、消费者怎么应对?记住这三招

学会看配料表:成分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前三位决定食品本质。比如某“全麦面包”若小麦粉排第一,全麦粉可能少得可怜。

关注营养标签:对比同类产品的糖、钠含量,优先选数值低的。例如酸奶选碳水化合物≤5g/100g,才是真“无糖”。

扫码查数字标签:遇到复杂成分或过敏原,直接扫码获取详细信息,避免“踩雷”。


结语:从“套路”到“透明”,食品标签进入2.0时代

国家这次出手,不仅是为了规范市场,更是把知情权和选择权真正交还给消费者。当“文字游戏”退场,食品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品质本身。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读懂标签将成为一项必备技能——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再小心也不为过。

#热问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