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德媒最近发出一阵感叹,中国这个曾经那么瞧不起的存在现在已经成长到让整个德国高攀不起了。在很多德国人眼里,中国只会造玩具和纺织品,顶多再加上手机和电脑,可如今中国的现状终于让德国人破防了。

数据不会撒谎,中国在全球工业生产占的份额就能说明一切,我国能占全球工业生产的份额在1995年时还不到5%,如今30年过去,这个比例已经飙升到32%。

中国就是全球制造业的主导者,没有之一!



德媒惊呼!中国速度令西方追不上

这就是让德国媒体破防的地方,曾经德国是世界制造的引领者,不管是汽车工业还是重型机械,德国技术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虽然后来被美日赶超,但德国一向以世界第三自居。

可没想到,在很多德国人看来落后的中国现在已经变得如此强大了!

中国在很多西方国家民众的眼里本来就是世界工厂,虽然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东西,但大多都没法登上大雅之堂。



现在西方媒体给西方民众编织的美梦终于醒了,德媒在报道中非常明确的指出,我国现在已经将触角逐渐伸向了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

宇树科技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已经火遍全球,不知道多少外国友人在中国机器人面前惊讶的大呼小叫,这就是一个特别能体现技术水平的领域。

人行机器人可不是汽车,想要让机器人站稳走好,就必须要将机械电子和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的技术进行整合,现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是我国生产的,美国和德国这些传统的技术强国已经被我们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我国的船舶制造业也直接拿下了全球接近80%的市场份额,日韩在我国造船业面前瑟瑟发抖,这还别提我们的5G技术,这是我国足以笑傲江湖的存在,当年美国拼了命的打压华为,就是为了遏制我国在5G技术上面的突破,只不过美国的美梦终究还是破碎了。

今年国内的5G基站数量预计会建成400万个,拼命封杀我们的美国却只有大约10万个,这已经是足以碾压级别的存在了,5G基站就是我们得以在科技领域继续领先全球的底牌。

既然多久意味着覆盖广速度快,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网络速度就是发展的基础条件,这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国家根本就无法比拟的,西方科技企业可能还没回过神来,就已经被我国5G甩在了后面。



不管德媒如何感慨,内心又如何不安,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曾经的世界工厂已经迈向了高科技的星辰大海。

西方为何还在看扁中国?

虽然事实如此明显,西方一些国家依然没有完全醒过神来,在心底多少还藏着点瞧不起中国的想法。

不少西方媒体和学者总觉得我国科技的成就是靠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廉价劳动力堆出来的,在他们的眼里,我国企业能在全球市场上抢到地盘,靠的不过是民族主义情绪和市场保护,可答案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说说我国科技企业吧,小米和华为的成功可不是简单的爱国情怀能解释的,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市场上风生水起,靠的其实是看懂了市场和消费者。



小米公司的崛起速度如此之快,难道只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苹果便宜吗?其实更关键的是它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

世界上手机品牌这么多,如果单纯打价格战的话,比苹果有优势的企业大有人在,小米除了在性能和品质上表现出色之外,更厉害的是它牢牢抓住了用户的心,它让人们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换来超出预期的体验。

这种性价比策略不仅在我国有效,在发达国家市场一样玩得转,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华为的崛起更不用说,靠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布局,硬生生从西方科技巨头手里抢下了大块份额。



可为什么西方总是低估我国呢?一些西方专家和媒体对我国成功习惯性地套用他们的老观念,总觉得我们的体制会影响创新,限制科技的发展。

正是他们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才让西方国家这两年在各个领域都被我们越落越远,这些年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光是下了血本,还特别注重实际效果。

2023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已经达到3.34万亿元,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早就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这就是独属于中国的技术优势。

这么多年应试教育产出的科研人才数量和质量也让我国技术能力迅速提升,我国高校每年培养出的理工科博士生人数是美国的两倍多。



这么多高学历人才进入市场,自然让科技研发的基础更加牢固,德媒现在也只能承认,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科研人才库,而这些科研人员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顶尖的。

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又怎么可能培养不出人才呢?之所以之前不显山不露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人才都在国外交流学习和深造,给了西方一种国内无人的假象。

现在随着大量科研人员回国,我国的科技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在我们庞大的市场里快速测试新技术和新产品,并迅速迭代改进。

也只有我们这种规模庞大的市场才有大规模快速试错和调整的能力,这种优势是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办法复制的,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



但是我们的中坚阶层依然年轻,这个年龄阶段的用户群体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让科技企业如鱼得水。

至于这些年西方一直纠结的意识形态问题那就更是无忌食堂了,意识形态会让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何况我国科技崛起的关键在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无缝衔接。

只能说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让西方国家有点反应不过来,其实这些特点正是西方长期以来忽视的因素。

我们比拼的从来都不只是发明创造的能力,还有将科研成果快速应用到市场中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国似乎已经走在了前面。

科技强国梦!中国离世界之巅还有多远?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还远没有到可以享受成果的时候,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除了亮眼的技术成果外,还得具备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充足的科技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提高全球科技领域中的影响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根基所在,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高科技成果不过是空中楼阁。

基础研究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这期间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科研人员的寂寞坚守,这两年我们的研发经费年年上涨,已经从2013年的1.18万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3.34万亿元。

虽然数字听上去不少,而这些具体的经费在分配和使用结构上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我国研发经费中的大部分被用在了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上,真正流向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

在这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一般占到总研发经费的15%到2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6%。



所以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技术研究在短期内大概就是他们的回报,但是想要在某个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的进步本来就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在基础领域常年积累才能在必要的时候迸发出火化,谷歌和微软都在资助各类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为的就是在若干年后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

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这一点在基础研究领域表现的特别明显,基础研究走不了捷径,它需要科研人员具备极高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积淀,因为研究周期动辄十年以上,更需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才。

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落后的,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理工科人才库,但能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的顶级科学家仍然稀缺。



我们国家从上到下注重的都是科技应用,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搞研究,虽然我们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博士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可惜的是真正进入基础研究领域的比例却非常非常低,我国人才在选择职业方向时还是比较功利的,大多数更愿意选择薪酬较高的企业岗位。

如果国家在未来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将会让我国的技术创新很不踏实。

再就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问题,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技术被突破,这些成就得益于这些年来国家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我们成立了多个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就是为了集中力量攻克这些卡脖子技术难题。

但技术并不是靠砸钱和设立实验室就能解决的,更多的还是要依靠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华为和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正在加速技术攻关,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我国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与西方顶尖企业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国企业在工业软件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储备相对薄弱,仍需从欧美进口大量技术和设备,而且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单靠少数几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让更多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到技术研发中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