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武汉火车站坐高铁
要提前3个小时出门
生怕堵在路上误了车
上个星期去武汉站接个朋友
没想到打个转就进去了。”
市民刘先生感叹
要重新认识武汉站的交通
这样的变化
正是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交通大队
“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创新思维”为针
“工匠精神”为线
在城市交通治理中
一针一线绣出的新图景
从春运站点到企业园区,从校园门前到拥堵路口,这支团队用创新破局、以匠心雕琢,让辖区城市道路的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智慧与温度。
当堵点变通途、抱怨变点赞,当企业因交通升级焕发活力、学子在人车分流中安全成长,这座城市正见证着劳模交警“创新+工匠”双核驱动的磅礴力量,这力量在每一条标线的毫厘之精中,在每一次信号灯的秒级优化里,更在千万市民舒展的眉头间。
01
创新破局:用“工匠精神”引治理新路
在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交通大队指挥中心内,全息路口系统正实时扫描街道口片区3.2公里范围的车流轨迹,海量数据汇聚成“交通心电图”。随着“直行待驶区”“双系统信号灯”等创新措施落地,曾被称为“江南堵霸”的街道口路口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20%,获评武汉市“精致路口”称号。
街道口作为洪山区核心窗口,校圈、医圈、商圈三重叠加,日均通行需求超10万人次,加之二环线咽喉要道的地理特性,长期面临严重拥堵。面对道路建设滞后、过江车流激增等结构性矛盾,“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迎难而上,依托全息路口系统大数据分析,首创“时空双维度”解决方案。
针对西侧高峰时段直行车辆积压难题,团队创新推出“直行待驶区”,利用相邻相位信号时间差,引导直行车辆提前进入路口,使单位周期通行效率提升20%。面对行人过街与右转车辆冲突顽疾,打破传统信号灯一体化模式,创新提出“信号灯双系统模式”,通过分离右转车流信号周期和主路口信号灯周期,实现行人过街安全与车辆通行效率双提升。
工作室同步推进路口精致化改造,重新施划导流标线1.2公里,增设非机动车引导标识10块,完成12处非机动车道降坡。城管部门对武珞路、珞喻路3.2公里非机动车道实施平整工程,实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高德平台数据显示,改造后早高峰通行速度提升18%,周边居民称“出门不再像闯关”。
根据高德平台最新数据显示:街道口路口已经退出武汉市拥堵前3名,目前拥堵排名在20名开外。王军带着以自己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以街道口为示范点,构建“四维治理”新格局,建立全市首个区域联动指挥模式,打破辖区界限协同疏导;推行“显著失衡路口二次放行”策略,信号灯智能化率从20%跃升至70%;完成全区82处堵点改造、21.8公里慢行系统升级,从源头优化路网结构。
“交通治理需要绣花功夫和破局勇气。”王军表示,未来将推动三环内主城区信号灯100%联网智控,让“工匠精神”持续赋能城市脉动。
02
主动作为 敢啃硬骨头
劳模工作室服务营商环境 解企业“绕行之痛”
融创智谷园区位于三环线与文化大道交会处。2年前,这里的400余家企业、1.3万员工曾为一段2.6公里的“绕行之痛”苦不堪言,如今在“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跨界破局中迎来转机。融创智谷园区门前新增的智慧化交通组织,使进出车辆彻底告别了2.6公里的强制绕行,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0%,实现交通投诉量与拥堵指数“双下降”,吸引企业纷纷前来入驻,如今园区运营一片红火。
作为华中首个人工智能主题产业园,融创智谷自2016年落户洪山以来,日均车流量已突破3000辆。然而因道路规划历史遗留问题,从江夏方向驶来的车辆需绕行3公里至野芷湖大桥调头,稍有不慎便会误入三环线形成“迷途车流”。“员工早高峰经常被堵在渔港路口,企业招商时总要解释交通问题。”园区运营部负责人坦言,交通顽疾已成制约发展的隐忧。
王军介绍,该路段兼具“三重矛盾”:三环线匝道与园区出入口间距不足200米,文化大道主路车流与园区“潮汐车流”叠加,渔港路复杂路口形成连锁拥堵反应。传统“封堵式”管理难以化解结构性矛盾。
面对道路规划“先天硬伤”,“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启跨界破冰行动。联合市规划院、市建设局组成攻坚专班,3次召开文化大道设计方联席会议,创造性提出“两路口一策略”解决方案:在文化大道破除120米中央护栏,新增智慧信号灯实现“左进左出”;在渔港路口设置全市首个“相位差调头专用道”,通过精准配时将调头与左转车流分离;同步改造园区可变向闸机系统,早高峰4进2出、晚高峰2进4出的弹性模式,使车辆平均等待时间缩短70%。
改造后数据显示,文化大道实现绿波带全覆盖,早高峰通行速度从18公里/小时提升至25公里/小时。家住江夏的陈女士现在下班左转直接上三环,再也不用提前1小时出门。
此外,王军还带着工作室队员帮助园区在内部通过增设潮汐车道、优化停车导流,使3000余辆车的疏散时间压缩至15分钟内。
“这面锦旗代表着400家企业的心声。”接过融创智谷送来的感谢锦旗,王军将“融创智谷模式”复制推广至辖区的其他企业园区,通过“一园一策”定制化交通服务,让营商环境优化从道路延展至企业门口。
“聚力交管服务主责主业,想方设法为企业纾难解困”,这是洪山交警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出的先手牌。王军说,下一步将继续全面提升交警服务质效,把整治道路交通秩序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实效导向、结果导向原则,高效推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向纵深推进。
03
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参与”
创新规划“校警共同体” 破解治理难题
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佩戴荧光绿头盔的骑行队伍与智慧导流带构成流动的文明图景;华中农业大学5万师生通过“e建安”系统实现交通行为全周期管理。这背后都有洪山区交通大队的“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身影。王军和同事们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校园交通安全治理,创新构建“教育、宣防、查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推动辖区高校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32%,为超大城市校圈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面对洪山区31所高校、63万师生的治理重任,工作室打破传统管理边界,尝试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创立“交警+保安”联勤机制。协调校方新增19名安保力量,将校园划分为12个网格责任区,组建由交警、保安、学生志愿者构成的“三维巡查队”,实现教学楼、宿舍区等重点部位的全时段管控。
在华中农业大学,王军和同事们走进校园,规范校内车辆的停车秩序:学校违停车辆10分钟内就会收到提示短信;交通违法关联车主、院系和学分档案。数据显示,该机制运行以来,校园重复违停率下降82%。
工作室联合高校开展校园交通“微改造”:在桂子山校区设置波浪形减速带,使电动车均速降至15公里/小时;狮子山大道安装12处柔性隔离柱,实现人车分流效率提升45%;南湖校区创新“潮汐停车位”,通过可变道闸动态调节190个机动车位使用效率。“这些改造如同‘交通针灸’,精准疏通堵点。”华中农大校园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洪山交警的指导和技术支持,该校建成武汉首个校园智慧交通系统,7000辆机动车、2万辆电动车全部纳入“一车一档”管理,开学季通过在珞狮南路设置“蓄车安检门”,送学车辆排队长度缩短1.2公里。
王军认为,城市道路交通应该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参与”,全社会共治共享。王军和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新生安全第一课”“交通安全进校园”等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洪山区的校园交通治理正从交警“独角戏”转变为全民“交响乐”。这种将城市治理经验向校园延伸的实践,为破解超大城市“校圈”治理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04
“绣花功夫”疏解交通枢纽脉搏
武汉站周边路网顺利通过春运“压力测试”
今年春运,面对武汉站单日客流突破31.5万的历史峰值,“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以“解剖麻雀”的精细治理,使站区通行效率提升40%,创下春运拥堵零投诉的治理成效。
武汉站设计承载量仅10万人次,2023年9月实际客流飙升至28.5万人次。三环线方向来车在白云路转盘打结,网约车在黄鹤路排起千米长龙,停车场入口车辆交织。“高峰期出站要辗转1小时才能上三环。”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回忆起当年国庆被堵在南一路上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工作室通过大数据采集研判,发现站区存在“三重梗阻”:白云路转盘如同“血栓”截断三环线车流,黄鹤路车道功能紊乱形成“肠梗阻”,停车场进出口变身“打结器”。要破解这个立体交通困局,需在3.2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显微手术”。
王军和同事们联合场站等部门开启“百日攻坚”。封闭白云路转盘北口,将三环线方向过来的车流“引流”至团结大道疏散,提升转盘通行效率;通过车道功能再造,将黄鹤路由2+2车道改为3+1布局,专设出租车“静脉通道”,候客排队时长缩短;停车场实现微循环,在P1、P3停车场入口设置50米专用通道,将过境车辆与进站车最大限度分隔开,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此外,工作室还联合武汉站推出“禁止空车上出发层”等举措,东西落客平台拥堵报警明显下降,武汉站交通秩序有了较大改善。在近一年来持续增长的节假日大客流冲击情况下,武汉站保持了运行平安稳定。特别是今年春节,单日最大客流达31.5万人,武汉站未出现长时间、大规模的拥堵,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张 犇
稿件来源:平安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