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去春游,早早把他接回来了,想着没作业做,索性在小区里玩。在儿子荡秋千的时候,碰到好久不见的小凤。两个妈妈在一起,聊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小凤说到今天从幼儿园老师那挖到的惊天大瓜,雀跃得像捡到了宝似的。
“我本以为,在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有钱的‘小少爷”,高颜值的“小公主”呢,没想到我闺女班主任说的不太一样呀……”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拉长耳朵细细地听,原来真正的团宠是这3类孩子——会照顾人的小太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小超人,还有追着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小科学家。他们也许在活动中很少站在C位,但所有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1.情商高的小太阳
你绝对见过这样的场景:午餐时,某个孩子会主动把多出的酸奶,分给没带点心的同学;积木被碰倒了,他们不会马上炸毛,而是会拍拍小伙伴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再搭”;看到同学摔倒了,他们会第一个冲过去扶;发现老师抱着一叠作业本,马上伸出小手讲“我帮您拿”……
这种天生的共情能力可不是偶然,而是其右脑岛皮层(负责感知他人情绪的脑区)比较发达,前额叶和边缘系统配合默契,就像自带情绪导航仪一样,能精准捕捉到周围人的需求。
研究表明,小朋友经常玩角色扮演游戏,可以提高共情力。所以,要想孩子像个小太阳一样,走到哪里都能给人温暖,不妨用自带的情绪颜色卡的《我的情绪小怪兽》来和他玩“情绪救援队”游戏:
①抽卡扮演:家长抽到“红色怪兽”,就叉腰跺脚说“我愤怒得想枕头!”
②实战演练:孩子作为“情绪小大夫”,模仿书里的方法回应,比如“你需要深呼吸变成绿色怪兽吗?”
③生活迁移:当孩子在幼儿园遇到同伴发脾气时,会自然说出“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吹气球(深呼吸)?”
这样通过具象化颜色与身体动作的联结,帮孩子对情绪的认知转化为行动。
2.独立小超人
晨间入园时,当其他孩子还在伸着胳膊等老师帮忙脱外套,独立娃已经踮脚把衣服挂好,顺手把歪掉的水杯摆正;当老师说“先解扣子再脱袖子”,独立娃能准确复现步骤,甚至在袖子卡住时会自我纠正,“刚才忘记解开第二颗纽扣了”;吃午饭时,主动帮行动不便小伙伴把餐具己送去消毒柜……
他们未必最聪明,但大脑执行技能强大,工作记忆好,可以轻松记住大人的指令,完成别人交待的差事,理解小伙伴所说的话。这么能干的小朋友,自然走哪里都是“人气王”。
如果孩子的执行技能有所欠缺,可以这样训练他,越早开始越好,毕竟到时上小学了,家长也省事很多:
A.实行家务小管家制度
把袜子配对、摆碗筷等任务做成“工作卡”,完成5张,可兑换“今晚妈妈讲故事延长10分钟”。重点在于过程可视化,在玄关挂个“今日成就板”,哪怕只是“自己拧开了酸奶盖”。
B.工作记忆训练
a.每天布置1个“魔法任务”,从“拿草莓→洗→放碗里”开始,用手机拍下步骤制成任务卡;
b.孩子完成后获得星星贴纸,集满5颗兑换“特别权利”(如看他最喜欢的动画);
c.每周增加难度,比如“先收蓝色积木→再拿绘本→最后关台灯”。
3.好学好问的小科学家
儿子上幼儿园那会,他的班主任就说过,每周两次的“自然角”是她最喜欢的,因为班里有个好奇心非常强的小伙伴,总能问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瞬间激活激活课堂氛围——当其他孩子戳两下蜗牛就散开时,他却盯着壳纹,“老师,它背上这些线是年纪吗?”这问题一出来,连最坐不住的孩子也都围过来讨论。反正只要他在,每次都有“新鲜剧情”,学习氛围特别好。
这些孩子,不但深受幼儿园老师喜爱,上学之后老师也会另眼相看,因为他大脑“搜索引擎”更强大,总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连接点,找到新奇的解题思路。
好奇心是内在驱动力的燃料,是学霸的“必杀技”,若想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的人,给他弄个“问题银行计划”:
准备个玻璃罐,孩子每提一个有趣问题就投一颗彩珠(“蜗牛有牙齿吗”算1颗,“为什么恐龙灭绝而蟑螂活着”算3颗),攒满30颗兑换科学实验套装。
这3类娃,也许不会在文艺汇演中站C位,可他们正在悄悄搭建三项人生配置——温暖他人的能力、掌控自我的底气、探索未知的勇气,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带往更光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