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乌克兰战场硝烟未散之际,远在欧洲西南角的葡萄牙,正以一种极不相称的热情,将自己推进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3月27日,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在巴黎出席“志愿者联盟”峰会后高调宣布,葡萄牙政府批准向乌克兰提供2.05亿欧元军事援助。这笔援助金额之大,远超外界预期,也使葡萄牙自2022年以来对乌军事援助总额达到了4.55亿欧元,另加800万欧元人道主义资金。对于一个中等体量、经济并不宽裕的南欧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豪赌”。
蒙特内格罗在峰会上将这一决定包装成“欧洲团结”的象征,称此举“凸显了欧洲共同抗击侵略的坚定立场”。问题在于,这种“团结”究竟是为了乌克兰的和平,还是为了北约的扩张逻辑服务?在这场地缘战争中,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不再是“中立劝和者”,而是越来越深入地扮演代理人角色。葡萄牙此次高调“加码”,不仅是对本国战略定位的盲目热情,也是对全球局势的危险误读。
事实上,葡萄牙所扮演的角色,早已超出了其传统外交姿态。历史上,这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小国惯于在大国之间灵活周旋,以经济、旅游与外贸立国。然而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葡萄牙政府屡次将“道义责任”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频繁充当西方阵营的“模范生”,无论是在军事援助、对俄制裁还是对北约政策支持上,都走得极快、极远。而这一次,2亿欧元的援助不是小数目,在葡萄牙财政吃紧、经济复苏脆弱的背景下,这种“献礼式援助”只能被解读为政治站队的信号而非国家战略。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种小国外交中的“激进主义”正成为某种新趋势。在整个欧洲,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在对乌克兰议题上竞相表忠,试图通过“挺乌”换取美国和欧盟内部的政治红利。捷克、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无不如是,而葡萄牙如今也加入其中,甚至试图用财政超负荷的方式换取“忠诚积分”。这种外交行为的背后,是对战略自主的放弃,是对民众真实利益的忽视,更是对和平逻辑的反讽。
在全球格局急剧变动的当下,欧洲本应是推动外交解决、构建安全机制的重要力量。但事实是,欧洲政治精英正在集体陷入“安全依赖综合症”——一方面对俄保持极端敌意,另一方面将所有安全寄托于北约、美国和军事化方案。葡萄牙显然也未能摆脱这种结构性迷思,在美国战略推手与北约军事框架的裹挟下,渐渐把自己从一个地缘边缘国变成了地缘战线的狂热参与者。
而葡萄牙此次军援公布的时机,正值俄乌战场呈现长期消耗、乌军兵力困乏、西方援助逐步疲软的关键时刻。美国国内政治掣肘严重,新一轮对乌援助尚在国会拉锯;德国、法国虽然表态强硬,实则对直接军事介入仍心有余悸。而葡萄牙却在此时“奋勇向前”,不禁让人质疑其援助背后是否有对国际局势的基本判断,还是纯粹的“道德表演政治”。
但要得注意的是,葡萄牙国内社会并非铁板一块。在通胀高企、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成本激增的背景下,民众对政府将巨额资金投向海外战争并不买账。近年葡萄牙多次爆发民众抗议,要求政府关注国内社会福祉,缓解财政压力,提升公共服务,而非在外展示“援乌积极分子”的姿态。但政治精英显然更关心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掌声,而不是里斯本街头的声音。
全球南方国家对俄乌冲突的冷静观察已表明,世界多数国家并未被西方阵营的叙事所裹挟。而欧洲中小国家一边倒地投入对抗,仅会让自身在未来多极秩序中的战略空间不断萎缩。葡萄牙政府若继续在盲目援助与安全幻想中沉沦,最终只会发现,在真正的地缘变局来临时,所谓“盟友”不会替它承担任何代价。
战争从来不是“援助堆积”可以终结的,持久和平只能通过谈判与战略妥协达成。任何将更多国家捆绑进战争机器的政策,终将自食其果。葡萄牙可以表达对乌克兰的同情,但更应回到理性的外交坐标系中,思考一个中等国家真正应该在世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否则,继续用财政透支去搏取地缘话语权,不仅难以兑现所谓的“欧洲团结”,反而会加速整个欧洲被战略绑架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