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腾达来委员在认真工作。
阿拉腾达来在通道上说:
“在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75只乌兰牧骑队伍,每年开展演出一万多场。”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也被称作‘红色文旅轻骑兵’,这个名字已经在草原上叫响了近70年,一直深深扎根在农牧民的生活里。”3月10日,第三场“委员通道”,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委员身着一袭灰蓝色的蒙古袍,娓娓道来乌兰牧骑的动人故事。
人们的思绪仿佛也随之飘向远方:蓝天白云下,马提琴声悠扬,乌兰牧骑的演员和当地牧民载歌载舞,一幅草原人文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仔细一看,表演的现场设置颇为质朴,没有声光电的精美舞台,广袤的草原就是他们的天然剧场。阿拉腾达来笑着介绍:“多少年来,我们乌兰牧骑传统没有丢、脚步没有停,一代又一代人坚守着同样的使命——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向基层宣传弘扬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牧民送去欢乐。”
阿拉腾达来自1984年从事乌兰牧骑工作以来,到现在已有40余载。作为队长的他身兼数职,在台前,他是宣讲者;在幕后,他是编导。
“我们每一个乌兰牧骑的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每人要拥有至少3项技能,既会唱又会跳,还能拉得一首好乐器。”阿拉腾达来说,也正因如此,他们又是一支短小精悍的队伍。人数仅有几十人,却能撑得起一场精彩纷呈的舞台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作为乌兰牧骑的一分子,我和队员们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关切,创排着一部又一部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阿拉腾达来说。
如今,他们的“声量”已经传遍了北疆大地。苏木镇、嘎查、边防连队、哨所等,处处都有他们演出的身影。
“每逢佳节,恰恰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像1月24日,春节来临之际,我们来到巴彦乌拉苏木巴彦芒来嘎查开展‘北疆文化神州行’演出活动,不仅现场表演了《奋进新时代》等节目,更是对热爱文艺的孩子们进行了乐器和声乐辅导,与嘎查牧民们‘双向奔赴’。”阿拉腾达来说。
正如那首《乌兰牧骑之歌》唱的那样:“我们扎根草原,以文艺启蒙草原儿女;我们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区焕然一新;我们是文艺轻骑兵,我们是人民的乌兰牧骑……”
记者:徐金玉
文字编辑:杨智嘉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