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最近话题又有点热,毕竟金三银四。有人可能奇怪,这才三月底,怎么就开始总结了?

实际情况是这一波行情有点要提前结束的意思。

01

虽然近期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楼市新政,比如不少地区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部分地区扩大公积金使用、缴存范围,还有一些地区放宽公积金使用限制。

但和前几年相比,刺激力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绝大部分小城市已经无计可施,少部分大城市工具箱还有法器,但就那么几招了,不敢乱用。

半个月前,我曾经在“16号内参”中提到,全国有12个城市这一轮楼市回暖迹象相对明显,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杭州、合肥、厦门、苏州、南京、青岛。

之所以它们有小阳春,主要是惯性。

当然它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城市更新释放新动能。

既然是惯性,没有外力,肯定就会减弱。

从统计数据看,即便是扛着红旗向前冲的上海、深圳,二手房成交数据最近都在回头。

当然,杭州是个例外,这座城市最近太火了。

02

极度分化的楼市,均值统计数据已经没有意义。



外面都在说上海的二手房好卖,但我朋友的房子,位置不差,就是面积太大,小区有点老,挂牌一年了,就没几个人看,所以我反复强调,现阶段买房卖房,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近这三年,究竟什么房子最好卖?以南京为例,总价100-150万的房子居然占比最高,接近25%,而总价在100-300万之间的房子成交占比超过60%。

说白了,这一波买房的还是刚需,外来人口为主。真正的刚改的群体很少,一方面老房子不好卖,另一方面收入下滑,信心不足,不敢出手,所以总价在500万以上的成交占比还不到5%。

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差不多,包括上海,总价400万以内的成交占比接近70%,像武汉,150万以内成交占比更是达到75%。

我看了一下数据,支撑这几个月楼市的房子,集中在学区房,一线学区,低总价是特点。

还有各大城市二环、三环(地势比较好的)75-85平的两房、85-95平的小三房、95-110平的三房,特别强调居住属性,配套要完善,不再相信画大饼。

以前刚需很在乎新,从这段时间看,有些房龄10-15年左右的小区带看量和成交量在直线上升,大家钱少了,想法实际了,更注重性价比。

当然,房子本身不能太差。

还有一个例外,就是位置不差,总价很低的房子,成交量也在上,还很快。

我和中介聊了一下,反馈是不少外来人口觉得租房子不划算,因为有些老房子已经跌出租售比了。

03

哪些房子不好卖呢?

这个在数据端体现的也很明显,首先是非一线城市的豪宅,越来越难卖,不仅仅挂牌量上来,而且挂牌价也在往下滑,砍价动不动就是一百万。

为什么?

一是有钱人普遍在挪窝,二是大家都对新房有兴趣,优势太明显了,谁看谁都喜欢。

其次,非核心地段的房子很难卖,主要是这类房子真的太多了,不仅仅是二手房,还有新房子,如果周边没有产业,未来烂在手上的概率很大。

当然核心地段,老破大现在也是没人买的,特别是高楼层,大家非常拒绝,已经达成共识。

我特别想提的是学区房,最近曝光度很高,非一线学区房正在进入去学区化的进程。

未来真正有流动的学区房,就是学区硬,要么低总价,要么居住属性特别突出的那种,短期反弹全是假象。

对于楼市脉冲式的行情,大家要习惯。

下一波要到今年9月份,能不能起来关键看政策,一线城市大概率要出手,只有稳住数据,前面的战果才能保住。

至于三四五六线城市能不能起来,已经是数字游戏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