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于1957年去湖北视察工作,在检验当地的工作成果之余,还顺便给一个名叫王盛荣的人升了官,把他从副处级干部提拔为副省级干部。

当时主席在接待自己的当地领导干部中没有见到王盛荣的身影,便出言询问,一查才知道,原来这位旧相识已经被派到钢厂的工地上组织施工去了。



主席之所以会特意想到这个人,不仅仅因为他对于中国革命事业有着巨大的贡献,还因为在战争年代,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在险象环生的境地里,王盛荣曾经救过毛主席的性命,也给主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两人之间的这段过命的往事,究竟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王盛荣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还有哪些付出?

及时出现,虎口脱险

1932年,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处于发展的低谷。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的穷追不舍,以及力度越来越大的围剿行动,也给我党的根据地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

毛主席十分忧心基层的组织队伍建设,也想亲自去调研根据地发展情况,所以在这一年的冬天前往赣南,开启实地研究。

然而他的行踪,却被暴露在了别有用心之人的眼中。



主席是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也一直是反动分子的眼中钉。他们为了损害主席的名誉,还曾逼迫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烈士与他断绝关系。

烈士因此而牺牲,毛主席的孩子们也由此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以说,反动派对于主席的围攻与迫害无处不在。但凡有一点得知主席具体信息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

在国民党的领导之下,地方的反动民兵团也有一群心怀叵测之人。他们得知主席的动向之后,便计划着对其发起突袭,拿主席的性命去向上级请功。

在行踪惨遭泄露之后,毛主席的处境危在旦夕。

正好此时中华苏维埃开会,组织上委派王盛荣前往赣南通知毛主席。为了不耽误时间,他漏夜兼程,路途十分匆忙。

也得益于他及时出现,主席的危机才能得到解决。

当时,王盛荣刚刚赶到毛主席借宿的地方,便听到村子里发出的此起彼伏的枪声。



作为一名军人,他对枪声当然十分敏感。一名共产党的军人,他更知道这里为什么会发生火拼。

想来毛主席已经直面敌人,恐怕此时正被围困于村落之中。他来不及多想,马上拿着手枪冲了进去,与主席的警卫团一起对抗反动人员。

在他到来之前,警卫人员已经感觉非常吃力。双方在人数上有着明显的差距,警卫人员又全都轻装上阵,随身携带的武器杀伤力并不强,所以渐渐落了下风。

如果不是王盛荣及时赶到,恐怕他们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完全保护主席的安全。因为就算是他们全部战死,敌人也仍然具备着很强的威胁性。

有了增援力量的加入,警卫人员信心大增,战斗力又提升了不少。

王盛荣十分着急,拼命的在人群中寻找毛主席的身影,好不容易才在一个角落处见到被反动分子步步紧逼的主席。

几个反动团的成员端着刺刀枪,一点一点的靠近前方的目标。而即便是危险当前,主席也保持着镇定,未见明显的慌乱。

王盛荣当即大喝一声,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顺势加入了战斗,转移和分担主席的危险。眼下最紧急的情况,稍稍得到了缓解。

一直留在此处与敌人缠斗,并不是个好办法。若是反动分子还有后续力量,那他们便是插翅也难逃。所以当务之急,王盛荣得先拉着毛主席离开这生死之地。

在打落敌人的武器,找到出逃的机会之后,他赶紧拉着毛主席,作势要朝外跑。然而此时,主席的身体却出了状况。

当时他身上正有病痛,没有办法跑动,即便是被王盛荣拖着,毛主席很难大幅度的动弹。

见此情况,王盛荣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暂时把长枪放下,与赶到此处的红军战士一起合力将主席架了起来,带着他离开。

出逃的路上,他们还遇到了迎面而来的敌人。为了保证主席的安全,王盛荣在最前方迎战,拼着性命掩护主席,终于把对我党而言最重要的领导人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次危机之中,如果没有王盛荣的出现,主席可能会面临无法想象的意外。中国革命遭受的损失,也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够衡量的。

所以王盛荣是革命的大功臣,他不仅拯救了毛主席,也拯救了正处于低潮当中的革命事业。

主席将他视为救命恩人,也正是因为这段往事。

在抗日战争中,王盛荣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担任游击队政委的过程中,他真正将游击作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化。

他最重要的两项工作,一是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周旋,二是吸纳零散的抗日力量,不断扩充我军的队伍。

对于担任过党内要职的王盛荣来说,游击队政委的官职并不大,甚至与他过往的履历并不相配。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

因为对于这位心思单纯的战士来说,只要能够上战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日事业做贡献,不管担任什么职位,他都心甘情愿。

而且游击队也没有什么不好,把一支人数较为单薄的队伍建设成更具战斗能力的队伍,这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由他所创建的独立游击支队,后来发展成了新四军的第五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这支精锐部队的创始人之一。



毛主席对他的印象格外深刻,不仅仅是因为曾经的救命之恩,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抗日贡献,还因为他有些固执的性格。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之时,得到参会资格的代表名单中并没有王盛荣的名字。不过到了正式开会的那天,他却拿着笔和本子,一个劲儿的往里闯。



门口的警卫员把他拦了下来,拿出规矩压他,希望他能老老实实回去。可他固执的守在门口,不愿离开,警卫员只好将此事报告于毛主席。

他想学习,想来感受现场的氛围,抱着一颗诚挚的心,从来没有变过。这样的人,主席自然不可能阻拦。

所以即便是没在参会名单中,王盛荣最后还是成功进入了会场,参加了中共七大,并且成为了正式的代表。

遍寻不见,下令升职

建国以后,毛主席的工作十分繁忙,很长时间没有见过王盛荣。他也奔赴了新的工作岗位,在主席看不见的地方起起落落。

1957年,因为视察工作,他又重新进入了毛主席的视线。

主席虽然坐镇中央,但心系地方,并没有把自己的脚步局限在北京,而是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全国工作的视察,了解各个地方的社会建设情况,并且根据其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意见。

这一年的9月,主席来到湖北视察,在省委书记王任重和省长张体学的陪同之下,参观了不少重点单位。

突然间,毛主席像是想到了什么,转头对着省委书记问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和自己有着旧交情的王盛荣。

在毛主席的想象中,他能力出众,态度端正,再加上有着可以令众人信服的成绩,应该能身处省级的干部之列。

然而没想到,省委书记和省长都不知道此人现在究竟在何处。秘书长王良见此情况,便承担了调查王盛荣去向的工作。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他原来在汉阳的钢铁厂工地上组织施工工作。他的职位,属于副处级。

王良还专程来到他的工作现场,见到他瘸着一条腿,与工人们在一起劳动。那个场景,倒是十分令人心酸。

他的这条腿,在1946年退出了他的生命。

12月的一天下午,他离开齐齐哈尔之前,举行了一次干部会,并且上台讲话。就在他兴致正浓之时,一声枪响突兀地出现,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

声音来源于王盛荣身边的一个警卫员,他也因为这件事情而丢了一条腿。

有人怀疑警卫员是国民党特务,不过,警卫员一直在为自己解释,王盛荣心生不忍,也为警卫员求情,留了他一条性命。

正因为身有残疾,工地上的王盛荣才更加让人心酸。

毛主席当然不可能放任自己的救命恩人和党的功臣不管,他告诉省委书记,把王盛荣安排到冶金工业厅当厅长。



这样一来,他的待遇又从副处级干部变成了副省级干部。毛主席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也让他始终铭记于心。

其实主席并不是因为私人关系而干涉公事,事实上,除了在赣南救过自己之外,毛主席还了解不少与王盛荣有关的功绩。

主席认为,一个经得起时间与实践考验的战士,一个意志品质坚定的战士,一个思想纯洁且先进的战士,才能成为具有带头作用的共和国领导干部。

很显然,在他心中,王盛荣就是这样一个人。

亲自护送党组织工作经费前往上海的往事,就能证明王盛荣的工作能力和革命态度。

不负众望,完成任务

1933年,上海党组织由于经费有限,工作开展十分困难,很多工作环节都无法顺利推行下去。

虽然共产党员不谈钱,但金钱却是革命工作的保障。所以经费问题也成为制约党组织的最大问题,负责人陈云同志也格外忧心。



恰好此时,红军在战斗过程中收缴了一批银行巨款,这也是相当可观的战利品。党中央的经费暂时没有出现问题,所以便决定把这笔钱送到上海。

这是一笔巨款,中途的运输工作必须重视,组织上不仅需要挑选专人护送,还对护送人员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对方一定保证资金的安全。

很遗憾,组织上信错了人。他们派出的第一个护送专员,带着两万美元的巨款潜逃,不知所踪。

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一个意志本就不坚定的人,很难不被影响。况且在战争年代,人人都过惯了苦日子,从天而降一笔横财,这个人很难不动心。

党组织虽然有心追回潜逃之人,但当前的工作重点却并不是追款。上海组织还急等着用钱,他们又安排了第二批护送之人。

仍然很遗憾,这第二个人也没能经受住诱惑,同样带着两万美元与组织上断联。这笔巨款,也成为了党员意志品质的试金石。

组织上再也经不起损失,所以这第三次护送,他们慎之又慎,终于挑选了军委委员杨盛荣作为护送者。

杨盛荣参加革命斗争多年,人品和秉性十分可靠,虽然组织上的领导人心中仍然有一定的担忧,但还是选择相信他。

邓颖超同志亲自把装着3.5万美金的大箱子交到杨盛荣的手上,并且还告诉他,在接下来的路途中,箱子必须与人同在。

到达上海之后,一定要等遇到陈云或者杨尚昆,他才能交出手中的箱子。

听到邓颖超的嘱托,王盛荣重重的点了点头。他向组织上承诺,自己一定会以性命护送,保证完成任务。

他从江西出发,一路乔装打扮,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躲过盘查,也避免箱子被人发现。好在路途之上有惊无险,他成功到达了上海,也圆满的完成了党组织交代的任务。

无人监督的环境,没有让王盛荣迷失本心。巨额的财富,也没有让他背弃对党组织的信仰。在是非原则问题上,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党员的底线,没有做出背叛组织的任何行为。

这笔安然送到上海组织负责人手中的工作经费,就是对他品性的最好证明。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特意关照他的待遇,也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提拔他,给他工作的底气。

主席对于一位干部的了解和任用,从来都是从多方面考虑的。主席的信任,对于干部而言也是最大的嘉奖。



结语

王盛荣是一位长寿老人,虽然在人生中历经几多坎坷,但最后还是恢复了应有的待遇,并且活到了100岁。他与党组织之间发生的往事,都是他优秀党员的证据。在参加革命之后,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得起自己在党旗下发出的誓言。

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 第22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