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社保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另外一种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普遍来讲缴费水平是比较高的,同时享受到退休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职工养老金的人均水平大约能够达到3600元以上。
但是农村养老金,也就是我们所参加的这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普遍来讲就比较低了,很多地区甚至不到200元,所以说人均水平也就是在200元左右。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差距,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主要是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1个原因,缴费水平的差异性
如果你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尤其是按照灵活就业形式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有一个普遍的特征,自己每年所付出的缴费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基本上职工养老保险最低标准,可能每年都要高达上万元的缴费。
但如果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一年的缴费相对来说就比较低了,而且是一个固定金额,每年的最低标准仅仅只需要200块钱,相对于灵活就业的职工养老保险缴纳二者之间的差距实际上高达几十倍,所以这也是我们造成,养老金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个原因,居民基础养老金普遍偏低
虽然说近几年以来,全国都会统一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尤其是从2024年开始,基本上每一年几乎都会最低标准提高20元,但整体上来看,依然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今年在经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以后最终达到143元的标准。
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143元的标准还是比较偏低的,所以说这也是导致绝大多数地区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偏低的主要原因,虽然说有部分少数地区,比如说像上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达到1490元,像北京也达到了961元,但是多数地区可能是低于150元的,这一点也是导致居民养老金待遇偏低的根本原因。
第3个原因,职工养老金的计算基数每年都会提高
职工养老金的计算基数,其实是根据所在地区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的,而这个计算基数每年它都会不断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它实际上并不考虑社会平均工资的因素,它只考虑你所在地区的,基础养老金的因素和你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余额。
所以说每一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并不会提高所谓的基数,而且我们的缴费水平你每年都甚至来讲,可以连续按照200元的最低标准来缴纳,这样一来的话,就导致了个人账户养老金并不是非常高,所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偏低,也就在所难免了。
综上所述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两种并存的养老保险政策,但是我们个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只能够选择其中之一来参保,如果说年龄偏小并且有经济条件,尽量优先去考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但如果说年龄偏大并且经济条件不允许,那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是未尝不可的,只不过我们应该提高相应的参保缴费水平,不应该按照最低标准来参保,这样的话是有助于提高,自己今后居民养老金的待遇。
感谢阅读,每天讲点退休知识那点事,本人专注于社保和退休领域,有喜欢我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加我的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