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底蕴深厚、成绩过硬,随之而来的闪亮头衔数不胜数。近期,这支由134名医护人员组成、女性成员占71%的团队,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光荣称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优秀的团队如何炼成?光荣的历史怎样延续?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看来,秘诀是这支队伍里的每一名成员对工作、对事业都有颗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心。
“都挺要强,也确实很强”
“需要顶上去的时候,科里的‘娘子军’毫不逊色。她们特别积极向上。”隆云说,重症医学科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战斗,为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任务重、强度大,但无论何时,科里的女同事都始终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精神迎难而上。
援藏,雪域高原条件艰苦,重症医学科的专家被一批批派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杜微等女性专家都是较早申请的。“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却义无反顾。听说高原反应都挺严重,前几个月严重失眠,杜微去了不久就出现了心脏右向左分流。”隆云回忆,从没有听女性专家们说过“干不了”“克服不了困难”的话,相反,她们的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她们制定高原地区重症患者诊疗规范,让危重症患者救治更加可靠、有保障;帮助当地医生提升科研水平,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抗疫关键时刻,她们冲锋在救治一线,无论到哪里都是尖兵;全科床位30张,年收治疑难危重患者3000余名;她们开展高端医疗技术,护理细致入微,抢救成功率超过99%,让死亡因之止步。“我们科里的女同事都挺要强,也确实很强。”隆云说。
“会更加细腻细心”
在重症医学科,女性医务工作者有哪些特点?“会更加细腻、细心,有时会更加感性。”隆云似乎考虑到理性、冷静的特质给人更为可靠的印象,担心“医生+感性”会带来不好的联想,于是举例说明这种感性的美好。
“我们科接诊的患者中儿童比例挺高。患儿小小年纪,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很多不适应。这时,你就能看到,女同事会耐心地陪患儿聊天、做游戏,给患儿梳头、洗澡等。她们不但在生活、心理上照顾患儿,在患儿病情危急的时候,也会责任心特别强,想尽各种办法救治。”隆云记得,前段时间,科里住进来一名11岁的男孩。男孩因为心脏瓣膜手术术后血管不通畅,脑部肿胀、昏迷。治疗团队从各个角度找原因。其中,张佳慧医生尤其着急,找神外、神内等相关科室的专家讨论、想办法。最终,男孩顺利康复,转出重症医学科。“家属看到她急患者之所急的状态特别感动。现在,患者家属很信任她,经常发信息表达问候。”隆云说。
在临床工作之外,女性专家们也凭借细致、敏感的特质在科研领域闪光。“她们平时会留心抓住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细节,形成研究课题,锲而不舍地追踪,耐心积累资料,不断钻研思考。”隆云说。
“每一个人都能力过硬”
几年前,在位于北京协和医院附近的东单路口的交通银行,一位老人发生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两名95后护士下班路过时听到呼救,立即赶到现场,轮流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经过20分钟的心肺复苏,老人最终获救。东单路口这个“宇宙最安全路口”,也因此被更多网友熟知。
对此,隆云笑称,处理这种突发情况对重症医学科护士来说“太对口”了,这是科室性质决定的。“重症医学科的床位周转得非常快,一张床没运转好,就会堵住患者的生命通道。”隆云说,科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力过硬。以护士团队为例,从呼吸机、血滤机到ECMO(体外膜肺氧合),每个人对各种抢救仪器都非常熟悉,抢救流程烂熟于心。
“来重症医学科工作,听着很光鲜,其实需要牺牲、舍弃很多。”隆云说,对于女同事来说,这里可能是“怕与爱”的结合地:无论是深夜还是雨雪天气,都要随叫随到,技术素养要高,抗压能力要强;但能在业务能力提升上获得极高的满足感,因为坚持住就会百炼成钢。
参与建立中国首个重症医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症专科护士教学基地;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重症医学》,每年培养千余名进修生、实习生,为重症医学事业输送大批人才;制定行业标准,主持科研项目,引领学科发展……凭着不断追求更优更强的心,她们在书写更多传奇。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通讯员 王璐 洪成伟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