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出现不稳的背景下,美议员史蒂夫・戴恩斯带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重托抵京访问,外界本来对他的北京之行抱有一些期待。结果在其结束访华行程前,他接受美媒采访时,却放出了“芬太尼问题不解决则关税谈判免谈”,也就是芬太尼问题不解决加税不停,再次将两国博弈推向舆论焦点。

观察者网报道,这位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政治人物,在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外交部长王毅等高层会面后,以“必须看到中国采取决定性行动”为由,为中美贸易对话谈判设置前提障碍。

这一表态不仅延续了美国将国内治理难题向外转嫁的一贯逻辑,更暴露出其对华战略思维中的认知错位与现实矛盾。


美议员史蒂夫・戴恩斯

美国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谈判挂钩的做法,本质上是将毒品治理问题工具化的典型做法。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2023年全美因药物过量致死人数突破10万,其中芬太尼相关案例占比超过70%。

然而,这一危机的根源并非如美方所言是“中国化学品流入”,而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监管漏洞与制度性缺陷。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统计显示,美国以全球5%的人口消耗了80%的阿片类药物,其药品监管体系对药企营销行为的纵容、各州法律执行标准的碎片化,以及医疗体系对止痛药的过度依赖,才是导致芬太尼泛滥的根本原因。



中国在芬太尼管控领域的努力有目共睹。自2019年成为全球首个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的国家以来,中国已构建起一个全面覆盖生产、流通以及出口环节的监管体系。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芬太尼类药品出口量仅为12.3公斤,且全部流向东南亚国家,从未向北美地区输出。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至今美国仍有30%的州未将芬太尼永久列管,制药企业持续阻碍美国联邦政府层面的严格立法。

戴恩斯所谓“不解决芬太尼问题就无法进行关税谈判”的表态,实质是美国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自2025年1月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贸易战后,美方已累计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0%关税,而中国则通过反制措施对美国农产品实施关税报复。美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指责存在明显的事实偏差。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就指出,美方从未向中方提供过具体的涉事企业名单或证据链,反而要求中国媒体刊登谴责中方对芬太尼贩运和毒品走私判处死刑的犯罪案例。这种将司法主权与媒体自由政治化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正常国际合作的范畴。

而且美国海关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后查获的芬太尼类物质90%来自墨西哥而非中国,这进一步印证了美方指控的荒谬性。

观察者网报道,海关总署在3月24日就刊登一则消息,中国海关坚持依法管控、综合施策,始终保持查缉芬太尼类物质高压态势。这也是我们对美方无理要求的回应,即我们一直在采取严厉措施,美国的相关说法纯属子虚乌有,自然的我们也不会对美方的要求给予直接回应。



最后,从此次访问来看。美国议员戴恩斯访华期间提出的“高层会晤可能性”,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迫使中国在贸易和技术领域让步。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又不得不承认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中方高层在会见戴恩斯时就明确指出“打贸易战没有赢家”,这一论断已被过去数年的经济数据所验证。美国对华关税导致其国内通胀率上升1.5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出下降2.3%,而中国对美出口占比虽有所下降,但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实现了市场多元化。

面对当前僵局,国际社会呼吁中美回归理性对话。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强调,芬太尼治理需要“全球伙伴关系”而非单边制裁。中国在《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中提出的“全链条监管+国际合作”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然而,美国若继续将毒品问题政治化,其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