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周祥军)“驻站联络员刘成斌,防护员王瑜申请上道防护……”早上8点,阳光洒满大地,王瑜已经站在“一带一路”起点的铁路线上,准备开始一天的防护工作。

作为阎良工务段经验丰富的女防护员之一,她今天要牢牢守住这条连接亚欧大陆重要通道上工友们的生命线。

一个防护包、一根耳麦、一部对讲机、一根安全绳、一个大喇叭、四面旗子,就是她的主要家当。沉甸甸的重量让她感到责任重大。

刚到单位那会儿,王瑜总是被同事们戏称为“地图迷糊”。他们开玩笑说:“小王啊,连站区的线路都记不清,还指望你当防护员?”

她不语,只是默默地带个本子跟在师傅身后,把每一处道岔编号、每条货线的位置都记下来。

三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师傅休假不在岗。应急抢险时,正是王瑜凭着记忆准确报出了故障位置的公里标。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迷糊”的小姑娘,而是让大家竖起大拇指的“活地图”。

“一带一路”起点的铁路线被称为“大战场”,这里地形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去年夏天,王瑜在K15+695处执行防护任务。看到工机具摆放不规范,她立即上前提醒:“老李,工机具必须摆放在安全区域,绝不能侵线!”王瑜快步走到老李身边,指着地上的工具严肃说道。

老李是工区的老职工,平日里大家都对他敬重有加,但在安全问题上,他也只能虚心接受。

“好嘞,我这就整理,保证不侵线。”老李一边回应,一边迅速将工具移至安全区域。王瑜点点头,但并未离开,而是站在一旁监督,直到确认所有工机具摆放符合标准。

在阎良工务段工作的这些年,王瑜参与过上千次施工防护。每一次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在与死神博弈。她常说:“他们守护列车安全,我来做他们的‘守护神’。”

今年春运期间的一场暴雪中,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度。雪片裹挟着北风,将王瑜的橙色反光服染成银白。王瑜一站就是四个小时。她冻得通红的脸颊上挂着坚定的神情,就像“一带一路”起点的一座灯塔,照亮着每一位施工人员回家的路。

夜深了,结束一天防护工作的王瑜踏着月光往回走。她的脚步依然坚定有力,在这片“大战场”上,她是当之无愧的“活地图”。

责任编辑:任行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