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陆的早春时节,渥太华的政治温度却已升至沸点。自卡尼政府3月初就职以来,其对华政策的激进程度令国际观察家侧目。三次"重拳出击"的密集程度,不仅打破了中加关系的常规节奏,更暴露出渥太华在外交战略上的深层焦虑。这位以"强硬派"自居的新总理,正带领加拿大走上一条充满风险的对华博弈之路。


卡尼政府的对华攻势颇具"组合拳"意味:经济、人权、意识形态三箭齐发。首先对去年关税争端采取WTO诉讼,展现法律硬对抗姿态;其次借毒贩处决事件大做文章,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最后抛出"AI操控选举"的指控,直接介入中国内政。这三步棋看似各自为战,实则暗含统一逻辑——通过制造对立事件,塑造"受害者"形象,既迎合国内反华情绪,又向华盛顿递交"投名状"。

这种策略选择绝非偶然。加拿大政治光谱中,反华势力已成重要票仓。民调显示,超过60%的选民支持对华强硬政策,这种民意基础成为卡尼政府的重要倚仗。更关键的是,卡尼团队深谙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敌意,试图通过"价值观外交"重启与美的特殊关系。正如渥太华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所指出的:"卡尼在用对中国的敌意,对冲美国对加拿大的讹诈。"


3月26日的记者会上,卡尼关于"贸易价值观"的言论引发广泛解读。这位总理刻意强调中加"缺乏共同价值观",试图构建道德对立框架。但这种表述存在双重悖论:一方面,加拿大长期自诩多元包容,却对中国司法主权横加干涉;另一方面,其标榜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在涉及原住民权益、枪支管控等国内议题时,往往暴露出虚伪性。

这种选择性"价值观外交",实质是将外交政策工具化。卡尼政府将意识形态分歧作为战略筹码,既回避了中加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空间,也忽视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深度依存。加拿大商会数据显示,尽管存在政治摩擦,中国仍是加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加GDP的8%。这种经济现实与政治表态的割裂,正在制造新的政策反噬。


卡尼政府对美政策的矛盾性同样值得玩味。面对特朗普"第51个州"的挑衅,渥太华既想保持战略尊严,又难以割舍对美安全依赖。这种"恐美症"与"依赖症"的交织,导致加拿大在外交决策中左右摇摆:一方面批评美方的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在对华问题上主动充当"马前卒"。

这种战略迷失源于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加拿大既想保持中等强国的独立外交传统,又试图通过依附美国获取安全红利。在对华政策上,渥太华既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又企图通过"反华表忠"换取华盛顿的青睐。这种矛盾心理,在卡尼政府"贸易多样化"的空洞口号中展露无遗——既不敢直面美国压力,又无力开拓新兴市场。

当前的中加僵局,本质上是战略互信缺失的产物。中国外交部在回应卡尼指控时强调:"中加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任何单方面挑衅都无益于问题解决。"这番话直指要害:卡尼政府的强硬姿态,正在消耗两国多年积累的合作基础。

打破僵局的关键,在于渥太华能否回归理性外交轨道。这要求卡尼政府做到三点:首先,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通过对话解决关税争端;其次,尊重中国司法主权,停止干涉内政;最后,摆脱冷战思维,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寻求共同利益。正如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所报告所指出的:"加拿大需要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战略对手,这才是符合本国利益的现实选择。"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加拿大面临着战略抉择。继续沿着对抗道路走下去,不仅将损害自身利益,更可能错失时代机遇。中加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渥太华能否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空间。毕竟,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选择敌人,而在于发现朋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