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末,距离王建安上将去世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但是关于他去世的消息,却很少有人知道。

王建安是57名开国上将之一,在军内享有很高的声望,按理来说,级别这样高的大将去世,完全就是军区大事,但真的没有什么人知道。

以至于王建安生前的老部下、老战友在得知他去世后,一个个都为之震惊:“王建安同志什么时候去世的?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王建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桃花沙河村。由于家里很穷,导致童年时期的他只能靠着乞讨谋生。14岁那年,王建安来到地主家做农活,干活期间却经常遭到这户人家的打骂,因此在1924年10月,来到武汉当兵。

王建安是个比较有原则的人,因无法接受旧军队里的恶习,所以他又离开武汉回到家乡,从小经历穷人生活的王建安,此时召集了60个贫苦百姓,他们建立了一支武装队伍,不久与中共黄安县地方组织取得联系。

1927年,王建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此后,王建安历任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副班长,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先后参加夜袭杨家寨、花园等战斗。

1933年,王建安任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政委,他凭借一身胆识和过人智慧,几次带着部队脱离危险。

1934年秋天,王建安任红四军政委,也是在这一年,王建安认识了许世友将军。令王建安没想到的是,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他跟许世友却双双书写下一段令人想要反复阅读的故事。



起初,时任军长的许世友跟时任政委的王建安在工作上搭配得很好,但是,因为张国焘野心膨胀,分裂红军,受到了批判,让很多红四方面军的几位干部受到了牵连。

许世友是个急性子,自然受不了这份冤枉气,于是带着十多位军师准备逃去四川打游击。就在许世友要出发前,却遭到了党中央的阻拦。

原来,许世友的行动被王建安知道了,他认为许世友做事时没有考虑后果,而且他的这一举动严重违犯了纪律,为避免许世友酿成大祸,王建安一番思考后决定把这件事汇报给中央和毛主席。

当中央和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刻出面解决,虽然许世友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但是他跟王建安之间也出现了间隙。此后,谁也不搭理谁。

没想到的是,抗战爆发后,王建安和许世友都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山东工作,虽然两人所在的城市不一样,但他们都属于山东军区的部队,工作上难免还是会遇到彼此。但即便是见面后,谁也不会主动跟谁说话,昔日老战友,如今却成了陌生人,面对这两块“顽石”,熟悉他们的战友也感到很无奈。



1948年7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正在酝酿攻打济南的方案,毛主席认为这项任务可以交给王建安执行。

几天后,王建安来到毛主席办公室,毛主席对他说:“这次让你来,是希望你可以回老家完成一项壮举!建安同志,根据当前的战略任务,军委决定先解放济南。为了打好这一仗,你不去华北一兵团了,回山东,到山东兵团,许世友在那里任司令员,你去任副司令,有什么意见吗?”

关于王建安跟许世友的事,毛主席是知道的,他虽然了解王建安跟许世友的性格,但他也不确定王建安能不能服从许世友的领导。

王建安当然也明白毛主席的顾虑,他非常爽快地回答:“我完全没有意见,一切听从指挥,我和许世友是老搭档了,主席您就放心吧!”王建安的这句话让毛主席之前的顾虑全部烟消云散。

这次见面后,许世友主动走上前,他紧紧地握住王建安的手说:“老同志,我们又在一起了!”

两位虎将再次联手指挥战斗,只用了8天时间就打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由此可见,王建安跟许世友都是心思坦然的大将,在关键时刻,他们是可以放下个人恩怨的。



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王建安的革命风范和磊落人格,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一天上午,正在站岗的警卫员周忠秀在门口见到了王建安。王建安亲切对他说:“我替你站岗,你去吃饭吧!”

周忠秀表示:“我们班长一会儿就来接岗。”

闻言,王建安开玩笑地说:“我是老兵,你是新兵,我站岗比你有经验,你难道不相信我吗?”

听老首长这么一说,周忠秀也慌了,顺嘴就说了一句:“我们班长不同意!”

“我和你们班长谁职位高呀?既然是我高,你就要服从我的命令,马上去吃饭!”

王建安一边说着一边坐在警卫室的椅子上看起报纸。见王建安坚持要给自己站岗,周忠秀只好服从命令去食堂吃饭去了。

由此可见,王建安从来不会用官职打压任何人,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警卫员,王建安也会替他们考虑。

王建安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平日里,他可以跟下属打成一片,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王建安还是会严格要求他们。



1979年,王建安任中纪委常委。凡是涉及军队的信访件,中纪委领导一般都批转给王建安批阅。

王建安对他在战争年代的老战友,老部下从不袒护和包庇,对高级干部存在的问题总是如实地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反映。

对与自己发生过冲突的人,王建安不歧视也不排挤。某军区有位副参谋长曾因工作跟王建安争吵过,但当他了解到该同志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时,主动向总政干部部提出了晋升建议。

王建安除了严格要求战友和同事之外,他对自己和家人也是严格的。

随着岁月流逝,王建安身体状况渐不如前,患上了高血压和心脏病。医生郑重叮嘱,务必减少猪油的摄入。然而,他家人多,按照标准供应的植物油根本不够日常食用。秘书出于好意,通过管理部门,在地方粮店购买了 10 斤花生油。

王建安得知此事后,神情严肃,立刻严厉地批评了秘书:“高级干部免票购买几斤油,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仔细想想,这实则已超出了规定范围。我们作为高级干部,若都随意打破规则,为自己谋求这般便利,那上行下效,整个社会的规则体系岂不是会被肆意践踏,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后,王建安特意交代秘书,让他去粮店把钱补上。



王建安被调到军委工作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几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算调回一两个到身边照顾他。

但王建安坚决不允许,他说:子女在哪儿参加工作就在哪里干,不能借着这个理由调回大城市,他的孩子不能因他的身份搞特殊!就这样,这些孩子们全部都留在了外地,直到王建安去世,这些孩子们依旧没有来到大城市工作。

王建安在家中去世后,老战友们是在一个月后才得到的消息,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跟王建安的遗嘱有关。

他曾经交代妻子:“现在,我们有的追悼会越来越大,花圈越送越多,在人力物力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死后,就不要开追悼会了,也不要送花圈……”

所以,王建安去世当天,牛玉清就向组织请示了王建安生前的嘱托,希望可以按照王建安的遗嘱去办理他的身后事,组织表示同意。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王家人“秘密”给王建安办了丧事,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这就是无人来吊唁的主要原因。



1980年8月4日,《解放军报》以《赞丧事新风》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赞扬中央军委顾问王建安和他的家属办丧事一切从俭的高尚品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