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楠半夜两点给我发私信,说自己又冲老妈发火了。

当时阿楠被甲方折腾得心烦意乱,老妈小心翼翼地端来夜宵,结果阿楠一气之下摔了碗。



就在那一瞬间,他看到老妈驼着背默默收拾碎片,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自己发烧,老妈也是这样,守在床边,一趟趟地给自己擦身子降温。



曾经的依靠,如今变得脆弱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办公室受了委屈,和伴侣闹了矛盾,心里有焦虑又不好意思跟朋友讲。

最后这些负面情绪都变成了伤人的话,一股脑儿朝着那个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人发泄出去。

父母渐渐弯曲的背影,就这么成了我们情绪风暴的 “挡箭牌”。



这种变化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生。

也许是看到父亲第一次戴上助听器,也许是发现母亲逛街时脚步变慢了。

他们不再是我们小时候记忆里那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反倒像被岁月褪去了铠甲的战士。

即便如此,还倔强地站在我们前面,用满是皱纹的手,硬接下我们所有的情绪攻击。



为啥受伤的总是最亲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 “踢猫效应”,说的就是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把火撒在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

在这个情绪传递的链条里,年迈的父母往往就成了那个最安全、最容易被我们攻击的目标。

我们心里清楚,就算说了再难听的话,回家还是能吃到爸妈热好的饭菜。就算摔门走了,家里玄关的灯也会一直亮着等我们回来。



还有个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成年后的我们,潜意识里在弥补童年时和父母之间权力不对等的遗憾。

小时候被没收的漫画书,青春期被父母撕毁的情书,填报志愿时被强行更改的选择。

这些积攒下来的委屈,在父母年老、话语权变弱之后,都变成了一句句 “你懂什么”。

我们以为这样就能找回曾经失去的掌控感。

但最让人难受的是,我们不愿承认自己正在重复父母曾经的错误。



小时候父母总说 “都是为了你好”,现在我们也拿 “工作压力大” 来给自己的坏脾气找借口。

两代人,用不同的方式,互相进行着情感上的 “绑架”。



别让亲子沟通成了 “单行道”

在生活中,你留意过年轻人和父母打电话吗?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心不在焉地回应着,父母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地问:“要不要给你寄点腊肉啊?”

这种对话模式,就像是小时候角色的反转,只不过这次换成我们成了那个不耐烦的 “家长”。



情感专家研究发现,现在的亲子关系里出现了一种新问题,叫 “情绪剥削”。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从父母那里索取理解和包容,却忘了父母同样也需要我们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那个清楚记得你所有喜好的老人,可能正在努力学习怎么用手机里的表情包。

那个连你生理期都记得的母亲,也许正偷偷在网上搜索 “怎么和孩子好好沟通”。

奇怪的是,我们在外面总是努力维持着好脾气、好形象,回到家面对父母却特别容易失控。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依靠,现在却成了我们消化情绪的 “桶”。

垃圾

可桶装得太满会溢出,父母长期承受我们的坏情绪,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垃圾



爱与伤害间,有更好的路

有个在公司做高管的朋友,连续三年每年都带父母出去旅游。

他还有个小秘诀,就是每周专门留出两个小时,只陪父母。

在这两个小时里,不碰工作,不刷手机,就像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还珠格格》那样,纯粹地享受亲子时光。

他说,看到父母在云南像年轻人一样开心地比心拍照,他才真正明白了亲密关系的关键,不是让父母单方面承受我们的情绪,而是一起创造新的美好回忆。



想要改善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并不难。

比如,把那句 “说了你也不懂” 换成 “妈,你年轻的时候遇到这种事是怎么处理的呀”。

教父母用微信发各种有趣的表情包,让他们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对最亲近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像我们不会对客户发脾气一样,父母也不该承受我们最差的一面。

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不妨和父母一起在厨房,一边忙活一边倾诉。心里的焦虑,也可以在教父亲钓鱼的时候,随着鱼钩一起沉入湖底。



说到这里,想起我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

“当看见冰箱里放着,母亲给我包的荠菜饺子,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我在游乐园哭闹着不肯走,母亲把我抱回家。

那天下午蝉鸣不断,她的后背被汗水湿透了,却一路稳稳地抱着耍赖的我。”

原来,有些爱一直都在,藏在岁月的点点滴滴里,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