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牡丹区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在供给端构建多元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发挥“牡丹社工”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志愿者培训计划,传授社会工作理念、服务技巧及伦理规范,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在需求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志愿者辅助专业社工精准识别需求、链接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促进志愿服务领域的供需匹配;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群体,奋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幸福“新家园”。
“小蝌蚪”巧解看护难题
近日,10岁的小萌一大早就被妈妈送到牡丹区双井社区的“小蝌蚪能量站”。
小萌的父母忙于生计,只能在下班后、上班前的短暂时光里尽力陪伴她。2024年寒假,小萌有了新去处。她每天来到“小蝌蚪能量站”,有时自己看图书角的绘本,有时听志愿者老师讲解安全知识,有时被社工老师组织起来做游戏。最令她开心的是,她交到了好几个家附近的新朋友。
双井社区的社工们在走访中发现,像小萌这样的“流动儿童”在社区有300多个。或是因为在老家没人照顾,或是父母舍不得与他们分离,或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却得不到良好的照看。社工们与社区党委、辖区学校等单位积极磋商,启动“儿童友好社区营造”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小蝌蚪能量站”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阵地,开设社区欢“乐”成长营,带着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宝妈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课业辅导、美育课堂、职业体验等系列服务,建立“流动儿童”个人档案,采取结对方式一对一陪伴,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牡丹区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融合发展模式。截至目前,牡丹区共开展270场关爱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325人,年均服务留守儿童达1000小时。
邻里互助为社区养老“兜底”
“大娘,今天天气好,我们过来给您晒晒被子……”
“春天到了,下个月曹州牡丹园的花儿就要开了,到时候俺带着您去……”
每到月末,就是每月一度的“乐活帮”志愿服务团成员们“上门入户”服务社区老年人的日子。他们分成几组,按照不同路线,一一拜访老年居民。有的陪老人坐在院子里,认真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的走进老人房间,干练地打扫卫生、整理衣物;还有的发挥自身特长,为老人表演节目,引得阵阵欢笑。
“乐活帮”志愿服务团是牡丹区小留镇自发生长、孵化的志愿服务组织,由先锋党员、热心群众、志愿者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他们践行“乐活”理念,希望帮助更多人获得自给自足能力,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好每一天。他们以邻里互助、就近服务模式为主,开展义剪、义修、义诊及老年陪伴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他们活跃在社区居民身边,每当出现邻里矛盾等基层治理难题时,“乐活帮”团队中的专业社工就“挺身而出”,运用个案管理、资源链接等专业方法,多方讨论后制定解决方案;随后,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带着热情的笑脸和迅速的行动力,劝导居民,协调意见,协助开展工作,形成了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的双向赋能、共同成长。
以小留镇为样板,牡丹区各街道、乡镇纷纷出台相应激励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为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注入志愿服务力量。
有了“人和”,还需“地利”。牡丹区联合社区医院、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部门,打造了18个志愿服务阵地。在那里,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为老人提供优质、多元、贴心的服务,将养老助老、医疗健康、文体娱乐送到居民“家门口”,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社区归属感。
让新就业群体从“路人”变“家人”
“快,让一下,让一下!我是专业急救志愿者!”2024年8月29日晚,外卖员于龙在送餐过程中,看到一位老人撑坐在街边,面色痛苦,呼吸困难。他立刻停下电动车,跑到老人身边,一边拨打120,一边回想在网约配送党群服务中心接受过的专业急救培训,对老人进行规范的急救操作,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的宝贵时间里,为老人保住了一线生机。
为什么一名外卖员能在急救上这么专业?还得从这项工作说起。2024年5月,在牡丹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牡丹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联合西城街道等多个单位建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红盾情”外卖骑手应急救护队。这支由新就业群体组成的急救志愿服务队伍,将有意愿学习急救、参与急救的外卖骑手志愿者聚集起来,由社工老师、急救队员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拿到证书后,这些外卖骑手们带着专业急救知识、社工服务理念,为市民送去美食的同时,更在关键时刻化身为救护骑士。
为持续发挥应急救护队作用,牡丹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网约配送行业党委,创建骑手友好社区(小区),合作打造爱“新”餐厅,建设24小时应急救护站,设立“花都基金”等,面向外卖骑手开展爱心午餐、公益义诊、法律援助、冬送温暖、社工证考试培训等活动,为应急救护队志愿者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
2024年以来,牡丹区1078名外卖骑手开展应急救助活动100余次,挽救110余人的生命,通过“随手拍”上传1500余条风险隐患,受益群众7万余人。
菏泽日报记者 胡德光通讯员 焦洪德 宋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