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施工改造、配置设施、适配辅具等方式,持续改善老年人居家照护环境。去年,青岛市对符合条件并申请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老年人给予2000元、3000元两档改造补贴,为1.8万户老年家庭实施了改造;今年,又将“完成1万户以上适老化改造”列入市办实事。
记者从青岛市民政局了解到,居家适老化改造是以老年人“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为主要目标,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及相关技术方案,为老年人打造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改造项目为青岛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清单(以下简称市级改造清单)中的内容,除必选项目外,其他改造项目可由老年人或其监护人根据需求自行选择。但有市民向党报热线82863300反映,部分区市限制选择适老化改造清单中的项目,降低了适老化改造的适用性、适配性。
“改造套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按照市级改造清单,居家适老化改造涵盖地面改造、门改造、卧室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厨房设备改造、物理环境改造、老年用品配置共7大类,细分为34小类。以地面改造为例,细分为防滑处理、高差处理、平整硬化、安装扶手4小类。在卫生间、厨房、卧室等区域铺设防滑砖或者防滑地胶,可以提高安全性;通过铺设水泥坡道或者加设橡胶等材质的可移动式坡道,可使路面平整、无高差障碍,方便轮椅进出。市级改造清单将防滑处理、高差处理、扶手、淋浴椅、手杖列为必选项目,其余项目由老年人根据需求自行选择。
有市北区的居民向本报反映,该区在推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时采用“套餐模式”,不允许老人选择套餐外的其他组合。这位居民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市北区2000元标准的改造清单,共有3种套餐:套餐A包括洗澡椅、床边扶手、拐杖、购物车、智能药盒、放大镜、智能手环、换鞋凳、防撞角;套餐B包括洗澡椅、换鞋凳、燃气泄漏报警器、购物车、智能药盒、感应灯、轮椅、防撞角;套餐C包括护理床、洗澡椅、助听器、拐杖、智能药盒、放大镜、感应灯。
蹲便器和30厘米的地面高差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和隐患。
“这些指定的套餐很难满足老人个性化的改造需求。”这位居民表示,她想给老人选择护理床和轮椅,共计1860元,再用剩余的140元额度选择其他项目,但3个套餐中没有这样的组合。
还有居民表示,市北区提供的套餐项目都是适老化用品,缺少施工改造项目,无法有针对性地消除老人身边的居家隐患。就连市级改造清单明确的必选项目,如防滑处理、高差处理以及厕所里安装扶手等施工改造,也未纳入套餐中。
清单中的项目“落地难”
李沧区的居民反馈,他们在改造申请表上勾选符合自身需求的改造项目后,却被工作人员以“不能改”“没有货”等理由,要求更换为其他项目,可这些被推荐更换的项目,并非老人所需要的。
“我父亲腿脚不便,想将家中的蹲便器改为坐便器。恰巧李沧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清单中有‘蹲便器改坐便器’的选项,但实际操作中无法实现。”崔先生说,他父亲今年83岁,独自居住在李沧区永安路。去年,社区让老人填写了居家适老化改造申请表,老人选择了“蹲便器改坐便器”项目。去年12月,社区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入户确认时,告知老人不能选择需要施工的项目,只能改选坐便椅、带便盆的护理床等适老化用品。
“老人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把蹲便器改成坐便器,不需要他们推荐的适老化用品。”崔先生说,工作人员上门时登记了老人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回音。崔先生多次向相关部门询问此事,至今毫无进展。
近日,记者来到崔先生父亲的住所,这是一栋建于1984年的筒子楼的六楼。“我的腿脚不便,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楼,就连在家里上厕所也很困难。”老人指着卫生间说。
记者看到,卫生间地面高于室内地面30厘米,安装的是蹲便器,墙上安装了扶手。老人说,他老伴80岁了,卧病在床,住在孩子家,自己则独自生活,孩子每天送来饭菜和日用品。他独自在家时,上下台阶、蹲起如厕是每天需要面对的挑战。
崂山区居民则反映,该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清单中的不少项目没有货、不能安装。居民吕女士称,她母亲今年80岁,2024年冬天登记了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可是工作人员入户确认时提出,安装扶手、自动晾衣架等改造项目,因冬季无法施工不能勾选,只能选择无需施工安装的助老用品。吕女士认为,有的改造项目即使需要安装施工,也是在室内进行,不受室外天气条件影响。工作人员当场又以用品、物料缺货为由,让吕女士选择其他适老化用品。在工作人员携带的一份清单里,几乎一半项目打着“×”号,即不能勾选。
多名受访居民表示,限制老人选择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不仅难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还可能造成适老化用品和补贴的浪费,让好政策打了折扣。
资金来源单一限制施工改造
家庭环境是居家养老的重要空间载体。2024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跌倒发生在家中,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这三类人群最易发生跌倒伤害。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率达36.84%。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障碍物绊倒、地板光滑或不平整、照明不足、环境杂乱及扶手缺失。另有相关监测数据显示,跌倒已经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因人施策、按户改造,更有针对性地消除老年人家庭环境中的“障碍”,尤为迫切。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区市在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时,通过限定改造套餐、限制项目选择等方式简化改造内容,导致改造方案与老年人实际需求脱节。
记者以市民身份反映了这些问题,青岛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称,青岛市根据国家适老化改造范围清单,制定了市级改造清单。各区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招标确定具体改造项目,只要改造项目包含在市级改造清单内即可。2024年下半年,国家为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向地方政府提供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根据《青岛市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要求,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但不能用于适老化改造产生的施工费用。因此,一些区市侧重适老化用品配置,限制施工改造项目。
拓宽资金渠道满足多元需求
当前,青岛市常住老龄人口已达238万,老龄化率达22.95%,已步入中度老龄社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贯彻国家相关战略部署,今年2月,青岛市多部门联合出台《青岛市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与《青岛市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2025-2027年)》,均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
“今年青岛居家适老化改造相较于往年将呈现出‘扩围’‘增品’‘易申请’三个特点和变化。”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做客民生在线时介绍,改造补贴人群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从去年仅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特殊困难老年人两类群体,变为面向全市年满60周岁的常住老年人。补贴项目清单将进一步丰富,涵盖地面改造、卧室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智能辅助产品等多种类别,每种类别中的产品也将比以往更加丰富,有效满足全市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申请流程方面,将简化纸质申请、层层审批的复杂流程,通过搭建居家适老化改造模块,线上设立改造申请入口,只需通过手机小程序完成注册登录、实名认证,即可在线查看改造项目清单并进行申请。
“改造工程涉及的人数众多、项目广泛、资金需求量大,要将这项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就要让适老化改造更‘适老’‘惠老’。”青岛市政协委员、致公党青岛市委会委员王红迪长期关注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今年,她在市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惠民生、促消费》的提案。
王红迪认为,应依据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拓宽居家适老化改造资金渠道。在合理运用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大区市财政补贴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探索建立“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付一点”的成本分担机制,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确保改造费用在老年人可接受、能负担的范围内。此外,还可积极探索“慈善+适老化改造”模式,鼓励社会组织、爱心企业通过公益创投、项目捐赠等形式,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有力支持。
王红迪还建议,设立线下适老化改造样板间,为各类适老化产品,尤其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搭建展示平台,方便不同收入层次的老年人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并增配适老化产品。这不仅能提升企业参与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积极性,还将推动适老宜居环境更加完善。
“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构建专业化的评估、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服务体系,而单纯提供适老化用品难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核心需求。”青岛市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筑系教授邓庆尧认为,居家适老化改造应当系统性解决现有居住环境内地面高差、门槛障碍、厨卫设施布局、防碰撞、防跌倒等问题,探索建立适老化改造分级分类标准体系,为不同室内类型、不同身体状态的老年人制定差异化改造方案,才能让隐患多多的老房子变成“安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