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陈纯锐 夏煊)3月21日,“导航杯”中南联盟高校“大思政课”品牌建设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导航杯”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锋,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志章,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武彦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荣枢,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负责人陈晨,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波,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裕东,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陈永贵,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艳,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沫,江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熙,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继伟,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学勤,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见春,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欧玲,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兴军,人民网相关负责人,中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副院长滕帅、瞿晓琳等参加会议。



会上,‌覃瑞‌致欢迎辞,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导航杯”历经十三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成为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的知名品牌。目前,“中南联盟”已覆盖全省二十所高校,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未来,联盟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利用数智技术,深入挖掘社会大课堂的育人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迈上新台阶。

随后,21位专家学者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导航杯”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了主题发言。



陈世锋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做主题发言。他指出,要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践教学,通过教师引领、项目驱动、案例聚合、新媒体应用等举措,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把握实践课的重点与亮点,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力。



杜志章围绕“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做法”做主题发言。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一是开设“思政课社会实践”必修课,规范化社会实践活动运行;二是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实践活动充分开展;三是发挥调研成果的思政价值,出版《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精选》系列丛书;四是把实践调研与"挑战杯"等赛事相融合,推动实践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李芳围绕“华中师范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做法”做主题发言。她指出,要大力开发湖北省教育和红色资源,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式化创新。一是抓重点,打造精品实践课品牌,持续丰富“大思政课”案例库资源;二是补短板,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助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多措并举,利用学科和队伍优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四是互惠共享,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深化资源共享。



王军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困境与路径”做主题发言。他结合武汉理工大学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分析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困境,提出要凝聚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作用,打造“一课一品”特色实践教学品牌。



武彦斌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理与路”做主题发言。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与学科专业、实习基地、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育人方式和教学场馆相结合,形成多维协同效应。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迈上新台阶,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荣枢围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做法”做主题发言。她指出,抓好一线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大师资”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同时,她提出要大力推进“大思政课”案例库建设,深入实施“五亲模式”,即“亲身体验、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亲口讲述、亲手实践”,通过多维度的实践方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梁伟军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理与路”做主题发言。他从主体、资源、方法等维度,提出“六协同”机制,建议通过跨部门协作打破壁垒,实现思政课教学在时空、课程、管理上的一体化设计。



陈晨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做主题发言。她认为,历史剧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结合重大事件的节日纪念等活动,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和情节再现,可以深入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



刘文波围绕“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困境”做主题发言。他分享了武汉科技大学结合校史和廉政文化教育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做法,并提出当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形式单一、资源不足、内容不深、师资不足、评价不全等发展困境,应有针对性地予以研究和解决。

石裕东围绕“以教师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主题发言。他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相协同,思政课教师可以参与到专业课实践中去;思政课教师与团委、学工老师相协同,共同推进“挑战杯”和“三下乡”等活动;思政课教师与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和校友相协同,拓展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他也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三点建议:一是实现实践教学机制的常态化运转;二是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陈永贵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经验”作主题发言。他重点分享了武汉工程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做法和经验:一是内容创新,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二是多元参与,做到各部门协同推进;三是扩展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人员投入;四是资源整合,实现校内外资源互通,线上与线下资源共享。



刘艳以“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为主题作分享。她指出,武汉纺织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较早实现了课程化运行,在课程标准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来,将继续完善评估体系,突出品牌特色。



胡沫从武汉轻工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历程出发,向与会嘉宾分享相关经验。一是形成较为成熟的“12345”实践教学模式;二是推动思政课老师参与各个院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思政课教师承担各院部的理论宣讲工作;四是开设“新时代中国”系列公开课;五是加入轻工行业的“大思政课联盟”,不断创新思政课形式。



陈熙分享了江汉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做法和经验,认为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应体现差异性和阶段性特点,避免不同课程实践内容的重复性。同时,他提出,要进一步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赵继伟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态”做主题发言。他从形态学视角分析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特点,认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具备现实空间,也具备虚拟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功能的延伸。



黎见春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作主题发言。他表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想要做深做透,就要打造精品课程,将实践中的精彩环节以案例的形式加以凝练,推动育人课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应善用数智技术赋能,融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范围覆盖。



欧玲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作主题发言。她指出,实践教学并非简单叠加,应在保持自身价值基础上,发挥思政第二课堂育人优势,打造如“红石榴宣讲团”“民族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和品牌。同时,应善用各方资源,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驾护航。



唐兴军围绕“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大思政课’”作主题发言。他指出,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存在管理权责不明确,育人效果不明显等困境,应从基地建设入手,紧扣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需求,通过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困惑、社会发展热点以及实践育人短板实现靶向发力,提高育人效能。

人民网相关负责人围绕“AI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进行主题发言。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了智能学习系统与大模型知识引擎,具备即时响应、知识关联、逻辑推演等多方面优势,是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关键。



会议总结环节,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表示,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兄弟院校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域的积极探索,为未来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导航杯”中南联盟将进一步加强校际协作,深化资源共享,共同探索“大思政课”品牌建设新路径,为推进联盟提质升级、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