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南京梅园新村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请求面见周恩来。当得知对方姓名,周恩来眼前一亮,急忙对秘书说:“快请他进来。”
不一会儿,秘书就带着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走了进来,周恩来微笑着迎上前,握住了男子的手。男子也微笑回应,脸上却带着一丝忧虑。
“路途遥远,贤初先生一定累坏了吧,赶紧随我进去,咱们坐下好好说。”周恩来亲切的样子使男子忧虑的心情消散了一半,步伐也轻快了许多,跟着周恩来走进了会客厅。
“贤初”是男子的字,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的名却是如雷贯耳,他就是原国民党19路军军长蔡廷锴。
此次来梅园新村,蔡廷锴是应周恩来邀请,共谈民促之事,而他心中的忧虑却是来自南昌起义时犯下的错误。
当时,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矛盾公开化,汪精卫便派以张发奎为第一方面军,向南京蒋介石政权发起攻击,叶挺的二十四师与蔡廷锴的第十师为先锋部队率先向南京进发。
平日里,叶挺也知晓蔡廷锴为人,于是当部队到达九江后,他便告诉蔡廷锴:“我们就算攻下南京,也是互相残杀,于革命前途毫无意义,不如咱们回粤休养。”
蔡廷锴是广东人,他的部下也大多是他从老家带过来的,自然不想白白送命,叶挺之言正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便向叶挺表示完全赞同。不过,蔡廷锴深知叶挺是共产党,与自己主张的信仰不同,因此心里有另一番打算。
南昌起义爆发前三天,叶挺的二十四师与蔡廷锴的十师抵达南昌,但蔡廷锴并不在军中,他正参加张发奎在庐山召集的师长以上人员会议。当会议开完,蔡廷锴到达南昌时,南昌起义已经获得了成功。
虽然蔡廷锴并未参与起义,但他的到来仍受到了起义将领的信任和重视。就在起义第二天,革命委员会就让蔡廷锴兼代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副军长,以及参谋团成员的职务。
然而,革命委员会没有想到的是,蔡廷锴的心始终没有与起义部队站在一起。
不久,起义部队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匆匆向广东进军,蔡廷锴主动要求十师担任先头部队,得到批准后,十师率先离开南昌。
在行进60里地后,蔡廷锴忽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并将亲信二十九团团长张世德叫到身边商议。蔡廷锴告诉张世德,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与共产党合作,想去找张发奎,却不知何时才能取得联络,如今他先行离开南昌,就是为了与起义部队分道扬镳。
张世德听后大吃一惊,但还是表示服从蔡廷锴的决定。
考虑到十师中有不少共产党员,蔡廷锴在行军部署上做了细微调整,比如将自己的心腹二十八团做前卫,将共产党员较多的三十团放中间,二十九团殿后,并密令张世德监视三十团的行动。
三天后,十师来到进贤县城,蔡廷锴让二十八团占领个城门内外,二十九团驻扎城边附近,共产党员较多的三十团驻城内,以防逃脱。
之后,蔡廷锴以师长的命令向三十团挑明想法,表示自己不愿意再与共产党合作。
虽然明知许多共产党员的名字,但蔡廷锴并不打算为难他们,还让副官发给每人一定的路费,并派人送他们离开。只留下了几个有影响力的共产党员,如三十团团长范孟声、团参谋长陈某、营长胡天桀、二十八团参谋长徐石麟等。
到达余江后,蔡廷锴与张发奎取得了联系,得知蔡廷锴扣押着许多名共产党员,张发奎立刻下令处决。
但蔡廷锴并不愿意加害,便悄悄放了人,向张发奎谎报了实情。不料张发奎高兴之余竟然将这个消息发布到了报纸上,这导致蔡廷锴被误会了许多年。
至此,蔡廷锴彻底背叛了起义部队,但这也是他做得最后悔的事情。
叛逃后,蔡廷锴就带着手底下的5000余人的部队投靠了蒋介石。一开始,蒋介石对其极其器重,中原大战爆发后其立下战功,蒋介石立马将其任命为19路军军长,并奖励100万元。
但蔡廷锴信错了人,他很快就发现,蒋介石毫无革命热情,所做种种只不过是为了收买人心,稳固自己的地位。
1932年的一天深夜,日本海陆空战队在北四川路底、通天庵车站一带集合。日军一千余人在装甲车的掩护下突然向驻守上海的第19路军发起袭击。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由此爆发。
其实早在战争爆发前,日军就不断派兵来沪,无理要求十九路军向后撤退三十公里,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竟然也来劝蔡廷锴后撤。
蔡廷锴当场怒骂:“中国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要后退,日军胆敢来犯,我十九路军必迎头痛击,此事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并警告何应钦:“先生若是还想来劝我,休怪蔡某翻脸无情。”
何应钦被怼得下不来台,表面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中早已记恨起来。当十九路军与日军拼死抵抗时,何应钦却指责十九路军违抗命令,并制止其他部队对十九路军提供支援。
蔡廷锴对何应钦的作为心中有气,但他深知蒋介石才是幕后指使,就如“九一八”事变一样,蒋介石生生断送了东北三省,现在也想断送上海。
5月5日,历时三个月的淞沪抗战终于结束,蔡廷锴痛击日军的决心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称赞,但唯独蒋介石很不高兴。
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便立刻对十九路军进行“整肃”,下令一个师调往江西,一个调往安徽。蒋光鼐和蔡廷锴坚决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之后蒋介石又下令十九路军调往福建,目的是让其与红军作战,互相残杀。
至此,蔡廷锴终于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深恶痛绝,他深感跟随蒋介石毫无出路。于是在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后,他与蒋光鼐频繁与红军联系,最后达成停战协议。
此后,蔡廷锴出洋游历,所到之处皆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46年,他与李济深、李章达等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进行民主活动,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打压。
无奈之下,蔡廷锴等人只好迁到香港。
这年10月,蒋介石却突然发电邀请民促负责人到南京与其会面,但面对蒋介石的拉拢,蔡廷锴没有理会,却径直来到了梅园新村拜访周恩来。
当年叛逃的事情历历在目,蔡廷锴难掩愧疚,他不禁想,如果当初跟随了共产党,自己也不会受到蒋介石的打压和驱逐。蔡廷锴不禁向周恩来感慨道:“如果早认识你就好了。”
之后,周恩来向蔡廷锴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以及搞好民促的重要性,使蔡廷锴更深刻地认识并了解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