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考古》编辑部主办的“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市紫荆山宾馆举行。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孙英民会长致辞,对2024年河南考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展望了河南考古未来的工作方向。随后,2024年度18项参选的重要发掘项目负责人分别进行了汇报。在汇报会后的重要发现专家推选会上,省文物考古学会的主要负责同志集体研究讨论了“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重要发现推选相关事宜。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孙英民会长致辞
参与重要发现专家推选会的专家除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华夏考古》编辑部负责同志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郑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河南日报社相关负责同志参会。
经参会的17名专家、学者集体无记名投票,并经省文物局审核,最终推选汝州温泉旧石器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等10项考古发掘项目作为“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李永强院长主持开幕式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李永强院长
主持第一场项目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研究员何毓灵主持第二场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研究员石自社主持第三场汇报
一、汝州温泉旧石器时代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平顶山市文物局 汝州市文物局
项目负责人:赵清坡
汇报人:赵清坡
汝州温泉遗址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温泉镇政府西南约2千米的牛涧河古河道内,地层厚约3米,遗物分布范围达10万平方米,遗址年代距今约10万~4万年。2021年至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平顶山市文物局、汝州市文物局完成发掘面积485平方米,并在遗址周边进行勘探、调查工作,初步判断遗址范围向南延伸,并新发现旧石器地点5处。该遗址第3~7层出土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器和锯齿刃器等,原料以脉石英、石英岩为主,工具毛坯以片状为主,整体上属于小石片工业体系。该遗址第9~11层出土以巨型石片、砾石为毛坯加工制作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发现手斧、薄刃斧、手镐和大型石刀等阿舍利技术工具组合,原料以安山岩、石英岩为主,整体上属于砾石、大石片工业技术体系。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经鉴定有古菱齿象、梅氏犀和野猪等,属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
汝州温泉遗址的文化层处于牛涧河古河道的砂砾石层中,为典型的河漫滩相。根据遗址地层、出土石制品组合特征与动物化石等综合判断,该遗址应为古人类在河滩挑选石料加工石器与屠宰动物的临时性活动场所。
汝州温泉遗址发现了丰富遗物、完整的地层,具有清晰的文化序列,为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技术体系、阿舍利技术传播与演变及现代人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重要材料。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生存条件以及食物资源获取能力与方式提供了珍贵材料和信息。遗址保存的多层位沉积信息,对研究当时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背景具有重要的价值。
汝州温泉遗址发掘现场及地层情况
(由南向北拍摄)
汝州温泉遗址阿舍利工具组合
二、灵宝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灵宝市文物保护所
项目负责人:魏兴涛
汇报人:丁福林
灵宝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现存面积72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2020年开始,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和灵宝市文物保护所组建联合考古队在北阳平遗址开展持续性考古发掘工作。2024年度共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壕沟2条、房址3座、陶窑4座、灰坑237座等。
据勘探、发掘结果可知,在遗址中南部发现三道壕沟,自北而南分别为壕沟1、2、3,构成聚落南部防御屏障。其中壕沟1、2均营建于仰韶文化中期,一度共时,在两者以北区域文化遗存以仰韶文化中期为主,两者之间尤其是壕沟2以南则主要属仰韶文化晚期,因此遗址区基本存在由北向南年代渐晚的聚落发展态势。而壕沟3位于遗址南缘,开口宽约20米,最深处距地表约9.5米,沟壁陡直,经多次疏浚利用,沟底有3条大沟槽,沟槽3底部有一列规整柱洞,或为桥桩或水闸类设施。根据层位关系及底部沟槽出土遗物判断,壕沟3的建造、使用年代应为仰韶文化晚期。在壕沟3北侧还揭露出夯土堆积,上宽下窄,夯土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确认。近年考古工作表明,仰韶文化中期核心区壕沟数量增多,形制宽而深,围合性较好,防御色彩浓厚,充分表明这一时期社会文明化发展进程加快。
遗址内仰韶中期房屋多组合聚居、局部相对集中,如房址F21与F9、F10应构成一组。结合勘探资料,可将北阳平仰韶中期聚落初步归纳出以F2、F5等特大型房址为中心的4个居住群。F2和F3、F15和F18等仰韶中期房址还存在上下叠压关系,原址错位重建,但未改变门道朝向和突破原有格局。结合周边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核心区五边形半地穴式房址已具有形制结构基本一致的定型化、营建程序大体相同的成熟化、建筑技术基本规范统一的模式化特征。
已有考古工作表明,在仰韶文化中期核心区内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农业经济成熟繁荣,出现北阳平、西坡等大型中心聚落,社会分工、社会分化显著,出现不同阶层,进而形成对复杂社会有效的管理体系。以灵宝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为核心的铸鼎原遗址群在仰韶文化中期率先进入初期古国时代,可称为“铸鼎原古国〞。其主要形成于北阳平、西坡等中心聚落的兴建之时,最早或可至距今约5700年,在庙底沟类型向外强势扩张影响时达到发展的鼎盛期。从目前的材料看,古国存续的时间至少可延至西坡墓地年代的下限,即距今5000年前后。
灵宝北阳平遗址壕沟3(上为东)
灵宝北阳平遗址仰韶文化中期
五边形房址F15、F18(上为北)
三、偃师古城村二里头文化遗址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程召辉
汇报人:程召辉
偃师古城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古城村,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相望,直线距离约1.6千米。主体遗存为二里头文化时期,此外商周、汉魏、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遗迹也均有发现。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21年至2024年对古城村遗址开展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收获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三条壕沟(G1、G2、G3)和夯土墙基。
G1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约1700米,口部宽9~10米,深约2米。两侧沟壁斜收,底部较平坦,堆积为细沙层,应当有稳定水源。沟内出土遗物较少,堆积纯净,分层规律。G2、G3为平行布局,口部宽10米左右,深2.2~3.1米。两沟壁均斜收,底部较平坦,截面呈倒梯形。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长度约2千米,后向南拐折,长约400米,年代为二里头文化晚期。根据两沟形制结构、沟内堆积与出土遗物等综合判断,两沟的平行布局或与功能不同有关,或具有水利、分区、防御等多重功能。
在遗址东部发现的夯土墙基与G2、G3平行,分为西南—东北走向和南北走向三段,年代为二里头文化晚期。其中西南—东北向长度为1700余米,东西两侧南北向长度为400余米。夯层明显,夯窝分布密集,夯土宽3~5米,厚0.5~1.0米。
古城村遗址发现的壕沟和夯土墙基,为探索二里头遗址的范围、规模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使二里头遗址作为早期国家的都城要素更加完备。古城村遗址合围的区域在同一时期远远大于其他中心城址的规模,其作为二里头遗址外围的确认,将为二里头遗址作为早期王朝国家都邑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因此,古城村遗址的考古工作,为下一步探索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功能分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二里头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偃师古城村二里头文化遗址
主要遗迹分布图(上为北)
偃师古城村二里头文化遗址G2解剖沟平、剖图
四、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杨文胜、梁法伟
汇报人:宋振民
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位于郑州商城遗址内城西南部,是由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大街、紫荆山路、东大街、书院街围合的近方形区域。2022年7月至今,为配合郑州市商都历史文化区书院街北区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遗迹种类多样,有灰坑、墓葬、水井、房址、夯土基址和陶窑等。其中以二里岗文化时期和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二里岗文化时期夯土基址17处,皆呈东北-西南走向,与郑州商城内城墙方向基本一致,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条形台基。东西并列,南北共三排,对称分布,局部发现有成排柱础。共发现排水沟3条,应是夯土基址周边的排水系统。墓葬20余座,其中有青铜器随葬的墓葬1座,有玉器随葬的2座,有陶器随葬的3座,其余的皆是无随葬品的墓葬。书院街北片区还发现多处二里岗文化时期与祭祀相关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部偏中区域,还有一些位于西北角。祭祀坑内一般埋葬有人骨,还有以整牛祭祀的现象。
此外,书院街北片区唐宋金元时期遗迹多样,有房址、窖穴、窑、灶、道路、水井、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丰富,有陶瓷器、玉器、铜器、石器、骨器等。至迟在晚唐时期,郑州城就已经形成了以道路为分割的网格式布局,而且某些网格区具有特殊的功能区划。
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二里岗文化时期夯土基址、墓葬以及祭祀遗存的发现填补了郑州商城西南部考古发掘的空白,为认识郑州商城西南部性质与功能的历时性变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材料,对理解和解读郑州商城城市布局及其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此次考古发掘有力证明了郑州是从商代到明清一直延续使用的城市,是古今叠压型城市遗址的典型代表。
郑州商城书院街北片区二里岗文化时期夯土基址分布图
郑州商城书院街北片区出土遗物
五、郑州岗崔商代遗址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胡亚毅
汇报人:王鸿驰
岗崔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办事处岗崔村东北台地上,遗址北距索河约1.1千米,东距须水河约1.8千米,西北距大师姑城址约0.7千米,东北距小双桥遗址约7千米,东南距郑州商城约18千米。2024年,为配合郑州市联东U谷产业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现有白家庄期聚落中心居址区、制陶作坊区,以及墓葬30余座、灰坑670余处。
中心居址区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发现有庭院式建筑F1、连排房屋F2、疑似两进式房屋F3,以及大量灰坑、少量墓葬等遗迹。F1为小型庭院,由主体建筑、院墙和庭院合围而成,面积约166平方米。主体建筑位于院落北部,为三连间排房,门道均朝向庭院。西院墙与主体建筑F1西墙取直,东院墙微内收,庭院合围面积72平方米,院门位于南院墙中部。
制陶作坊区位于发掘区北部,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遗迹组合丰富,由垫土、踩踏面、陶窑、沟、柱洞、灶、水井、草木灰及红烧土块堆积区组成,为研究当时的陶器手工业生产体系提供了宝贵材料。
墓葬共发现30余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其中M188填土经夯打,有棺痕。有随葬品的墓葬19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被敲碎放置,器形有鬲、簋、豆、罐、斝等,个别墓葬随葬有玉刀和玉柄形器。发现“对子墓”7组,经鉴定有男女组合、疑似男男组合、一男两女等不同组合方式。
岗崔遗址作为一处文化面貌单纯的白家庄期聚落遗址,是小双桥外围一处中型聚落,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发现突破以往文物普查及索须枯河流域夏商专题调查对于遗址范围的认识,结合大师姑遗址的发掘成果,可清晰展示出从大师姑到岗崔聚落逐渐向东南迁移的历时性变迁,为研究夏商聚落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该遗址发现的房址及墓葬为研究商代建筑形态的演化和该时期一般平民的墓葬形制、葬制葬俗、人群来源提供了新材料。
郑州岗崔商代遗址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郑州岗崔商代遗址中心居址区
房屋建筑F1(上为北)
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干道和王陵区祭祀遗存及老六庄族邑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牛世山、周立刚
汇报人:李潇檬
202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洹河北岸地区钻探发现多条古代道路的路沟和沟渠。路沟多条,有横向、纵向两种,分宽、中两级,最宽一级宽度超过15米,最宽处近30米。沟渠一条,宽6、深3、长100余米,初现商代晚期大邑商都城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格局。王陵区西围沟内探出疑似大墓2座,其中一座带一条墓道,明确两围沟之间的中北部为空白区。钻探确认王陵区西周早期聚落的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
洹河北岸晚商道路分布图
在西北冈商王陵区西围沟东侧探方内发现58座商代祭祀坑,发掘48座,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均为长方形。以大型祭祀坑最多,发掘确认有6排。由新发掘大型祭祀坑的填埋特点推测,祭祀坑内存在多次祭祀。祭祀坑内动物骨骼种类丰富,包括马、牛、象、鸟等,另有特殊组合坑。此外,在该发掘点还发现西周灰坑、墓葬。
殷墟商王陵区第五地点遗迹分布图
本年度探明并确认殷墟洹河北岸地区纵横交织的干道网络以及沟渠,填补了该区域大型线性遗迹的空白,搭起了大邑商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结合以往殷墟考古发掘确认,大邑商都城的道路分宽、中、窄级,可称为干道、街、巷。勘探发现洹河古河道的南、北岸各一段,与今天的安阳河河道走向不同,对研究洹河与古代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王陵区考古发掘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研究王陵区分区、商代祭祀活动及其形式、商代社会性质等提供了新资料。
汇报人:崔宗亮
老六庄族邑遗址位于殷墟西南部,距宫殿宗庙区约2.9千米。2022年9月~2024年7月,为配合红安帝都E区XB5-3-11-1地块项目及徐家桥村民自建楼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殷墟文化遗存。房址10余座,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一号建筑为一座三进四合院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完整,在殷墟罕见。道路3条,分主干道和小路两类。墓葬100余座,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分为不同的墓区。其中,南区墓葬排列有序,平面形状细长,口小底大,墓底多铺朱砂。随葬品以铜器为主,主要器形有觚、爵、鼎、瓿、簋、戈等,另见少量玉器;青铜器组合中多瓿,这在殷墟考古发现中也较为特殊。灰坑(沟)100余座,按功能可分为铸铜废弃物堆积坑、大型取土坑和池苑三类。其中,铸铜废弃物堆积坑位于遗址东北部,坑内出土大量陶范、炉壁及与铸铜相关的坩埚、铜渣、木炭、磨石、骨质和铜质工具等。陶范可辨铸造器形有鼎、簋、尊、罍、斝、卣、觚、爵、觯和镞等。
本遗址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晚商族邑遗址,为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族邑内部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区,布局结构从早到晚发生了较大变化。族邑的使用年代为殷墟二期晚段至四期,西周早期废弃。青铜器上“冉”字铭文看,族邑可能与冉族有关。老六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商代晚期族邑的构成、功能、性质以及历时性变化提供了新资料。
老六庄族邑遗址一号建筑基址航拍图(上为北)
七、西平丁寨商周之际墓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平县文物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梁法伟
汇报人:刘渡祥
丁寨遗址位于驻马店市西平县重渠乡丁寨村西,文化内涵以二里头文化遗存、商周墓葬、宋金时期遗存为主,以商周墓葬最为重要。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23年11月至2024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平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商周墓地位于遗址西南部,共发现墓葬32座,此次共发掘27座,大多数墓葬被盗掘。墓地可分为三区。第一区位于墓地西南,包括3座甲字形墓,盗扰严重,墓道朝南,墓主头向北。其中,M26规模最大,建造方法为先挖南北长8.7、东西宽6.6米的墓坑,坑内底部铺垫2~5厘米厚的木炭,然后夯筑墓基,再在墓基上开挖“亚”字形墓室,并构筑“亚”字形椁室。第二区位于墓地西北部,包括4座土坑竖穴墓,墓主头向东,墓葬随葬品较少。第三区位于墓地中东部,包括25座土坑竖穴墓,又可细分为若干组,墓主头向南,俯身直肢,保存相对较好的人骨经鉴定均为男性,均随葬铜器、玉器、陶器等。
墓葬普遍有腰坑,内有殉狗,部分墓葬填土中有殉狗或动物肢骨。土坑竖穴墓葬具多数为一棺一椁,仅1座墓葬为单棺,棺底均铺撒朱砂。M13有一具殉人、M26有二具殉人。随葬品有金器、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石器等。未被盗扰的墓葬随葬铜器组合为爵、觯,陶器组合为鬲、簋、罐或鬲、簋。随葬陶器多数具有浓厚的殷墟文化风格,个别器物属淮系文化风格。由陶器器形判断墓葬年代为殷墟四期,部分追缴回的铜器具有西周初年的风格,已有的测年数据范围也在商末周初。综合分析,丁寨墓地的年代应为商末周初。
M15铜爵铭文为“文夏”、铜觯铭文为“文祖乙”,M25铜簋铭文为“文?”,据此判断,该墓地应属于“文”或“文夏”族墓地,为传世“文夏父丁”铭铜器提供了最可能的出土地。
基于以上发现,推测丁寨墓地应属于商王信赖的“文”或“文夏”一族,在殷墟四期早段时受商王派遣,管理商王朝南土,驻守在商代金道锡行之路上,随商周更替、周公东征而在此地消亡。碳十四测年、同位素、古DNA等多学科研究正在进行中,相关成果将为进一步判断墓地年代、研究人群迁徙等提供科学支撑。该项目考古发掘成果对研究商代晚期对南土的经营、商周更替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丁寨遗址M18
丁寨遗址部分出土玉器
八、洛阳东周王城七里河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李继鹏
汇报人:邓新波
东周王城七里河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位于洛阳市涧西区黄河路以东、大明渠以南、涧河街以西,地处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内的中部偏西,西距东周王城西城墙约100米。为配合洛阳柒里河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建设,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于2024年3月至12月对项目所在地块进行发掘。主要发现夯土建筑基址、房址、窑址和灰坑等遗迹。
夯土建筑基址分为南、北两组。其中,南组建筑基址呈南北纵长方形,其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南组建筑基址分割成若干独立“院落”。该建筑基址现揭露部分南北长91.5、东西宽52.1米,东墙宽约3米,隔墙宽约1.3米。
房址共发现4座,均为半地穴式,四壁皆为夯土墙体。其中,F1和F2平面呈长方形,F3和F4平面呈近方形。F1内靠近南墙区域发现有6个结构相似、东西一字排列的凹坑,凹坑内侧均有烧结面,均与南墙柱洞之间位置相对,应为有意布局。F2室内地面平整,部分地面及壁柱内壁经过火烤。F3与F4均未见壁柱。F4室内西北区域分布8个圆角长方形凹坑,围绕一处用火遗迹设置。
窑址共发现5座,其中Y3、Y4保存较好。Y3窑室呈近圆形,北侧顶部有排烟口,操作间位于窑室南部。窑室及操作间内出土丰富的陶量残片、绳纹陶拍、陶支垫、陶器口沿及板瓦残块等。陶量有大、中、小三种规格,直壁筒状,其口沿、内壁、内底部戳印篆体“公”字。Y4窑室呈圆形,近底部有七个烟道,窑室南部为火塘,与操作间相连。窑室内仅出土少量烧制火候低的碎陶片,从结构分析,该窑为升焰窑。
遗址内发现大量灰坑(沟),其中G8内出土了较多陶范、陶范芯、坩埚残件、窑炉壁残块、制陶工具和陶器残片等。在G6、H63等遗迹内出土有较多的钱范、红烧土块及筒(板)瓦残块。钱范均为一范两腔顶注式,钱币类型为圆首布,面范阴刻“蔺”字,背范有“一”“二”“十”等刻划符号。
综合地层和遗物信息,初步认为东周王城七里河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本次发现的夯土围合的院落式建筑基址与瞿家屯东周宫殿建筑类似,也应为东周王城内官式建筑遗存。遗址内出土的“蔺”字钱范、“公”字陶量,表明该遗址为官营手工业作坊。七里河东周手工业作坊遗址是东周王城遗址考古的又一次极其重大的发现,为研究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手工业制作流程、铸造管理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考古资料。
东周王城七里河官营手工业作坊
遗址分布示意图
东周王城七里河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
出土钱范
九、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咸秋
汇报人:王咸秋
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庞村镇白草坡村,地处万安山北麓高坡和伊洛河谷地交接的前缘,属洛南东汉帝陵的组成部分,位于洛南东汉帝陵核心区北部。2017年至今,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此进行了持续发掘。2024年主要发掘了一号、五号建筑单元及周边遗存,通过近几年的发掘工作,结合文献记载,基本确认这两组建筑分别对应文献中记载的石殿和钟虡。
一号建筑单元(石殿)位于封土东侧,是一处方形殿址。石殿中心为方形夯土台基,台基外侧为回廊,回廊外侧有一周卵石散水。石殿边长76米,回廊宽度约1.8米,散水沟1.1~1.3米。石殿东侧确认通道2处,第一处位于东侧中部,第二处位于东侧南部。南侧通道向东与一条东西向廊道连接,由该廊道可通往二号建筑单元(寝殿)。石殿东侧中部通道南北8.5米、东西8.7米,东侧南部廊道宽7米。
五号建筑单元(钟虡)位于石殿东南侧,由两处长条形夯土台基和一处房址组成。西侧夯土台基为主体建筑,南北长24.7、东西宽10、深6.05米。台基中心发现4处大型石柱础,南北一线排列。柱础石深埋在台基内部,距台基现存地表约2.2米。柱础石由上部方石和下部两块条形石组成,石块拼接处浇灌有乳白色填充物。上部方形石柱础边长约0.9米,中心有方形榫窝,柱础坑近底部有一层厚15厘米的草木灰,可能为防潮之用。柱础石侧壁多有题记,共发现11处,格式与以往东汉陵区内发现的黄肠石题记相近,包含石工姓名、规格尺寸和年号等信息。东侧夯土台基深度较西侧夯土台基浅。东侧夯土台基南北长19.5、东西宽4,开口距底部深度为3.05米。
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另有少量日用陶器和石构件。建筑材料有筒瓦和板瓦,瓦当均为云纹瓦当。日用陶器多为陶罐和陶碗。
通过白草坡东汉陵园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关于陵园布局、陵主归属等问题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第一,陵园构成要素和布局模式更加清晰;第二,首次发现秦汉时期的钟虡遗址,为该类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第三,初步判断白草坡陵园为东汉桓帝宣陵,由柱础石上发现“元嘉二年”(东汉桓帝年号)题记,可确定陵园始建年代上限为桓帝时期,而汉桓帝的宣陵又是洛南东汉陵区年代最晚的一座帝陵,据此推测陵主为汉桓帝刘志,这也是首次通过考古发掘工作确认东汉帝陵陵主归属,学术意义重大;第四,为东汉时期建筑材料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可将白草坡陵园出土遗物视为较为纯净的东汉末期典型样本,从而为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分期提供较为可靠的证据。
白草坡东汉陵园内陵园发掘遗迹分布图
(上为北)
白草坡东汉帝陵钟虡夯土台基
解剖沟正射影像(上为北)
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项目负责人:王三营
汇报人:万军卫
2023年~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配合开封老城区城市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景龙门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此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唐至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门、城墙、建筑、道路、水井、农田等遗存70余处,出土遗物2100余件。唐五代—北宋早中期遗存主要为旧汴州城北墙和城内道路。北宋晚期—金代遗存有景龙门、延福宫东墙、楼台建筑、金南京皇城北墙等,其中以景龙门遗址最为重要。此外,还发现有明代周王府北萧墙、农田、道路、祠庙及别院等。
景龙门位于发掘区东南部,一门三道式布局,城门主体由墩台、隔墙及门道构成。城门通阔约60米,门道进深约19.3米。三门道宽度相同,均约5.6米。两墩台残存有少量包砖,包砖墙向上逐层错缝露龈砌筑。门道两侧保留有地栿基础,碎瓦与土逐层夯筑,隔墙为素土逐层夯筑,推测门道应为排叉柱抬梁式结构。西墩台东部清理发现南北向排列的柱础2列,列距约1.9米,同列柱础间距3.45米。柱础平面呈长方形,中心有圆形榫窝。三门道宽度相同,均为5.6米左右,门道内不见路面及铺装物,仅存夯土基础,门道两侧亦不见地栿,仅存条形夯土基础。两隔墙宽度亦相等,均为4.7米,夯土残基高出两侧门道0.1~1.2米不等。城门两侧相接的里城北墙略呈西北东南走向,残高约3.3米,墙基最宽处约16米。里城北墙外又有北宋晚期楼台建筑基址与延福宫东墙相接,楼台夯土基址残高约2.2米,面阔约25.4米,东西两侧有包砖,外侧地面铺有散水砖。
景龙门、内城北墙、延福宫东墙等遗存的发现为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确定了关键节点。景龙门遗址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填补了北宋东京内城城门考古的空白。景龙门向南街巷为大内东夹道,为确定大内东边界位置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发掘结果显示,景龙门夯筑、砖墙砌造等工艺与《营造法式》壕寨、砖作制度相符,可视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遗址考古发现的唐—明代不同时期城墙及建筑遗存地层关系明确,时代特征明显,清晰揭示了开封从唐代汴州城到五代、北宋、金代都城,再到明代府城的历史变迁过程,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景龙门遗址主要遗迹平面示意图
景龙门遗址出土北宋琉璃脊兽残件
2024年度参选“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的考古项目,时代横跨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凸显出河南地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在实际考古工作中,充分落实考古前置政策,注重多学科合作,运用精细发掘的理念,各考古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实现了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等方面资料的有效积累,切实将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思想贯彻到了实际行动之中。
(图文来源于“河南考古”,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