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张纽约飞北京的机票竟让整个留学生群体陷入信用危机?2024年5月,某中国留学生在小红书晒出14万美元信用卡账单和回国机票,宣称要带着这笔钱回国建设祖国,还要给美国资本家一个教训。这个帖子像火星掉进汽油桶,瞬间点燃中美两国的舆论场。
事件核心在于这位留学生同时申请了Chase、花旗和美国运通的多张信用卡,毕业前夕集中套现约101万人民币。他特意选择阿姆斯特丹转机路线避开美国海关,并声称中美征信系统不互通,自己回国后不会受影响。
这种高调行为很快被翻译转发到Reddit论坛,美国网友群情激愤要求停止给中国学生发卡,中国网友则分成两派激烈争吵——有人称赞他薅资本主义羊毛,更多人痛斥这是害群之马。
争议背后藏着复杂现实。信用卡专家指出,美国发卡主要看收入和存款证明,留学生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获批高额度。但这位学生的极端操作打破游戏规则,他可能面临跨国追责。
美国律师表示,即便人已回国,信用卡公司仍可申请法院判决,未来通过中美司法协作追讨欠款。更严重的是,他的行为正在引发连锁反应。2024年底美联储数据显示信用卡债务激增,中国留学生申请被拒率直线上升,理由从信用记录空白到身份盗用风险五花八门。
实际案例比数据更触目惊心。有加州留学生带着1.3万美元存款申请大通信用卡,线上线下三次被拒,理由从文件真实性怀疑到申请频率过高。
另位刚到美国一个月的新生,竟收到信用利用率过高的拒信,这种明显矛盾的审核标准让申请者无所适从。银行开始要求留学生提供押金担保,信用额度也被压缩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些变化在事件发生前极为罕见。
真假争议始终伴随事件发展。部分网友质疑14万美元额度对留学生不现实,猜测是编造段子博流量。当事人后续发帖改口称自己不是留学生,却又避谈资金去向,这种矛盾表态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但无论真相如何,实际影响已经产生。北美各高校论坛里,中国学生分享着被拒经历,某位申请者晒出的拒信开头写着我们很抱歉,理由栏却填着当前或过去的违约记录这种莫须有罪名。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结局或许是,始作俑者自称要报效祖国,但真金白银不会分给同胞半分,反而让后来者承受信用歧视。就像网友说的,前人砍树让后人暴晒,当整个群体为个体行为买单时,那张回国的机票早已变成射向同胞的子弹。
如今打开任何留学论坛,都能看到焦虑的提问:我的信用卡申请又被拒了怎么办?这个问题背后,正是整个留学生群体正在吞咽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