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留言,希望小镇谈谈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因是这位读者看到近期有专家在讨论这件事。

小镇之前就谈过“中等收入陷阱”,也批判过,比如在《》,就谈到去年一次比较高规格的国际经济论坛上,几位早已退休的经济学家大谈“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些老学者的问题就是认知固化、拒绝学习,自己退休前,“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话题火热,但自己从未认真研究,等退休以后没啥新东西、新认知,只好把这个陈年旧闻大谈特谈,全然不顾已经是2024年不是2014年了。

但小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批判还是太客气了,太给某些学者专家脸面了,小镇今天就把话放在这里:“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大火,或许是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耻辱之一

现在还提“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如果是被误导的普通人也就罢了,如果是以专家学者或者大V自称的,有一个算一个,不管身份地位如何,要么是不学无术,要么是居心叵测,当然还有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可能是沉睡10年刚刚醒来,还不了解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就急匆匆的上网发表“高论”。

小镇严重怀疑,把“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挂在嘴边的学者、专家们,有多少完完整整的哪怕看完一遍这个名词的出处,也就是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东亚复兴:经济增长的思路》

但凡这些人能够看过一遍,又对中国自2007年以来的变化有基本了解,就绝不可能大谈这个话题。

实际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提出后,根本就没引起什么反应,中国学术界也是爱答不理,都没几个写论文的。打开知网,以“中等收入陷阱”为关键词检索,截至2025年3月27日一共2593条记录,但2010年以前只有35篇,2010年迅速增加到45篇,但真正的爆发还是2010年以后。

下图为知网“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词相关论文历年数量:


为方便听文章的读者,简单介绍下这个图。

2009年之前,相关文章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2005年1篇、2006年3篇,但实际上谈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和拉美,完全没有提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2007年6篇、2008年5篇,基本是客观介绍世界银行新提出来一个与东亚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毕竟2007年6月世界银行在北京举行了《东亚复兴:增长的思路》这份新报告的发布会。

2009年虽然骤增到20篇,但谈的也不是对中国的担心,而是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会不会令东亚地区再次面临1997年的重大危机。毕竟世界银行这份新报告,开头就是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入题,提到“1997年的这场危机暴露出的结构性缺陷,必然导致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就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之后出现的情形一样”。

不过世界银行的报告中,紧接着就说1997年危机之后,东亚地区发生了经济复兴,增速非常快,2005年东亚的经济规模重新占到全球经济的40%,而上次东亚取得这一地位还是1820年。

正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银行这份旧报告才开始得到微小的关注,但也并不大,2009年也不过区区20篇,而且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当时讨论的就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话题,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那几年考研的应该都背过。


但是且慢,有没有发现上面提到:世界银行在报告里说“2005年东亚的经济规模重新占到全球经济的40%”?

但2005年,东亚经济体量最大的日本GDP才只有4.83万亿美元,中国大陆只有2.29万亿美元,整个东亚全加在一起也不过是8.68万亿美元,而这一年全球GDP是40.15万亿美元,东亚占比仅仅只有21.6%,只有40%的一半,难道是世界银行的计算器坏了?

当然不是,这就要引出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事实,那就是世界银行说的“东亚”,并不是地理概念上的东亚,而是世界银行自己定义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包括地理概念上的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有时候相似的南亚地区也会被连带分析。

写《东亚复兴》这份报告的也正是世界银行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高级经济学家米兰·布拉姆巴特。只不过“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这太长了,所以一般就简称“东亚”。

对世界银行比较了解的,都知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2007年大谈东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危机,而中国包括学术界在内各方都没啥感觉,甚至世界银行还能跑到中国开发布会,就是因为在这份报告里,世界银行是把中国作为典范。

为了方便,小镇接下来用“东亚”来代替“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大家注意说的不是地理概念上的东亚就好。

因为世界银行2006年这份报告,本质是对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国乃至南亚发展中国家等发出的一份病危通知书,认为这些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之后,原本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变得不可持续,将面临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上下夹击,导致增长放缓,乃至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一样,被锁死在中等收入,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在世界银行这份报告中,点明了东亚众多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绝大多数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想要继续增长,面临的三大挑战:

挑战一、低成本优势消失后,未能升级技术水平,面临上下夹击,导致无法利用规模经济,包括研发投入不足、科学家和工程师等人力资本短缺等;

挑战二、制度僵化阻碍科技创新和公平竞争,包括推动国内一体化,改善大城市居住环境,加强中小城市管理和联系,促进社会凝聚力以及控制腐败等。

挑战三、贫富差距拉大抑制内需增长。

虽然世界银行虽然背后存在某大国的干预,但分析经济增长这是看家脸面,所以世界银行的报告还是基于客观分析某种规律和现象,很值得思考。


在报告中,世界银行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是发挥规模经济、人力资本积累、区域和国内一体化

还明确提出了判断一个国家能否跨越的三个关键转变:

一是生产和就业的专业化;

二是创新重要性超越投资;

三是教育体系促进劳动者适应新技术新产品。

在这份报告中,谈及中国的篇幅很少,占比连5%都不到,而且基本以正面案例出现,也就是以中国为范例,谈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努力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非常肯定中国的规模经济,以东莞作为突出案例,认为“在过去25年里,东莞一直保持年均25%的增长率,经济总量在2005年达到1980年的144倍,其成功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应,并且通过采取良好的公共政策避免了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在这份报告的开头,也用了很大篇幅强调中国的经济奇迹,认为中国在东亚复兴的故事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正是因为中国的存在,才让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有一半发生在区域内部,一体化水平几乎与欧盟处在同一水平”。

注意,前面提到世界银行认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除了规模经济和人力资本,就是一体化,而在报告中,还提出东亚应该推进第三波一体化,第一波在全球市场、第二波在区域本身、第三波在国内层面。

在谈产业升级重要性时,拿中国作为成功样板,认为中国实现了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比下降,同时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

在谈科技创新重要性时,认为科技投入占比是非常关键的指标,肯定了当时东亚国家平均研发投入占GDP的1.2%,但认为距离富裕国家的2.2%还有相当距离。

在这一部分,同样是拿中国作为榜样,专门强调当时中国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4%,正是因为中国的投入,提高了整个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入比,毕竟当时东南亚最典范的马来西亚,研发投入比也只有0.7%。

在谈专利、交通、城市宜居性、贸易效率等方面时,也都是拿中国作为样板,去论证世界银行这套分析的正确性。比如为了论证城市宜居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就拿上海为例,提到上海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商业投资地,也被评为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所以,但凡看过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原文,就会发现,“中等收入陷阱”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无关,甚至,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向中国学习。

当然,这份报告也点出了中国的问题,包括粗放型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腐败治理、沿海和内陆效率差异等等,还提出中国接下来需要加强推进国内一体化。

事实上,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的精髓,中国在后来都吸收了。尤其是对创新和科研的重视,还包括发挥企业家精神、加强研发投入、重视教育、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优化、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加速产业升级以及推动内陆地区发展等等。

目前中国“自然指数”排名已经超越美国,在诸多领域位居世界领先或与世界先进水平同台竞技,每年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博士生超越西方之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渗透速度也领先全球。

最核心的研发投入比,2024年研发费用突破3万亿,较2018年增长84%,GDP占比达到2.68%,已经超越欧盟平均水平。关键增长极快,2024年同比增长8.3%,而从2016年至2022年更是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国计划到2030年达到3%。


小镇在《》和《》《》,分析很多了,中国目前的科技爆发不过是刚刚开始,未来至少20年,中国还将继续加速发展,而现在的美西方已经难以招架了。

比如美国最近安排波音研发六代机,计划十年后部署,而波音拿出来的渲染图,竟然装了鸭翼。看来美国人忘了当年是如何嘲笑歼-20的了。


但要知道鸭翼是有极限速度限制的,作为五代机还适用,但无法满足六代机高空高速的需要。这就说明,中国的设计就代表先进,美国现在搞新东西,抄中国的方案容易过关,也说明美国是真的衰落了,就连PPT都不敢放开想象。

说到这,已经把“中等收入陷阱”的源头说清楚了,那么后来是怎么变成了抹黑中国、唱衰中国的闹剧?

注意前面统计的知网历年相关文章数,2010年45篇,而2011年暴增到193篇,之后高峰一直持续到2018年,直到2019年才掉到108篇,之后迅速萎缩,2023、2024年还不到20篇,而2025年截止目前,0篇。

由此可见,在中国科技和产业飞速跃进的时代,就连水论文都不愿碰“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过时的货色,那么现在还拿“中等收入陷阱”碰瓷中国的所谓专家学者,又是什么成色?说不学无术,都是轻的。

2010年看来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超越日本之前,全球没人认为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当中国超越日本,一瞬间都开始关心中国了,认为中国要掉进陷阱里面了。

从正面讲,当中国超越日本,中国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大增,全球学术界自然开始重点研究中国,正好前不久世界银行搞了研究东亚的增长分析,于是就把现成的分析套在中国身上。

但注意正如前面所说,世界银行这份报告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提出的未来增长建议,中国也基本吸纳了,效果确实非常好。

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认为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后来被扭曲成唱衰中国的符号,要归功于美国。

尤其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开始将“陷阱”这个标签贴到中国身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更是10年如一日唱空中国,2013年认为中国将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覆辙,后来还提出耸人听闻的五年后中国将崩溃论,到了2023年则撰文《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2023年,国内外一批人拿日本碰瓷中国,炒作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论”,小镇也驳斥了:《》


其背后的核心,不仅是唱衰中国,还要否定中国的道路,这是制度的偏见,更是害怕全球其他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西方看来,只要论证了中国模式无法跨越陷阱,就相当于论证西方模式永远正确。

将“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捆绑,不过是一种政治话术,更是认知失调。

实际上在2011年这股歪风刚刚出现的时候,真正的中国学者已经开始的反击。比如林毅夫在2011年提出“中国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必然”,后来随着歪风日盛,林毅夫表态更加坚决,明确提出“中等收陷阱对中国来说是伪命题,关键在比较优势升级”。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立场之争、东西方话语权之争,如果2015年以“中等收入陷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多数是中国学者驳斥西方论调。

但到后来,没看过世界银行原始报告的人越来越多,等到自媒体壮大后,“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了一种发泄的狂欢,尤其是2018年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再加上2020-2022年三年冲击,以及后来经济增长放缓,开始炒作增速放缓就是踏入陷阱的前兆。

这水彻底混了,所以后来真正的中国学者也就不再辩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本意了,比如2018年林毅夫开始强调“中国具备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基本讲清楚了,有任何质疑不妨去知网验证下,虽然百度搜索等公开搜索不好查当年情况,但知网把过去十几年的演变和论证记录的清清楚楚。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