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西游记》里的称谓那叫一个五花八门。道家有天尊、真人这些称呼,佛家也有佛陀、菩萨等名号。那么佛陀、菩萨和罗汉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要把这事儿讲明白,得先搞懂大乘和小乘这组概念。小说里,唐僧为啥要西行去雷音寺呢?就是为了求取大乘佛法。当时观音化身癞头和尚,给唐僧送上九环锡杖和锦斓袈裟,还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你那法师讲的小乘佛法,没法让亡者升天,我这大乘佛法,三藏真经能度亡脱苦,让人寿身无坏。”可见,大乘佛法似乎更厉害,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面的取经故事。
那大乘和小乘到底是啥意思呢?佛家讲究 “度人”,打个比方,大乘就像一艘大船,可以一次性渡好多人;小乘,就像小船,只能渡少数人。不过,大乘、小乘这说法,是站在大乘的立场取的名。
在小乘眼里,他们可不叫自己小乘,而是叫上座部。他们觉得自己才是正统,把别人称作大众部。这咋理解呢?“上座” 就是释迦牟尼讲经时,坐在前面位置好的人,其他人坐在后面,甚至有人没座只能旁听。简单说,上座部就像全日制学习,大众部类似自考和函授。
大乘和小乘最大的分歧在哪呢?就在对觉悟者的界定上。修佛不就是为了觉悟嘛,但啥是觉悟,还真不好一两句话说清。反正觉悟后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了,像释迦牟尼觉悟后就成了佛陀。
小乘佛教觉得,佛陀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人,其他人觉悟后只能成为阿罗汉。也就是说,小乘佛教只有佛和阿罗汉两级,除了释迦牟尼,其他人最高只能到罗汉境界,只能自我觉悟。而且小乘认为不是人人都能觉悟。可大乘不一样,大乘觉得,别说人了,就连草木、石头、鸟兽都能觉悟,“顽石点头”这个典故就体现了众生皆有佛性。
大乘还认为,人有八识,断除前六识困苦的是罗汉,断除前七识的是菩萨,八识都断除,就达到圆满觉醒,那就是佛陀。《西游记》里还有个细节,真假美猴王那事儿,观音和托塔天王的照妖镜都分不清真假,可谛听和如来却心里有数。为啥呢?就是因为菩萨只能看到表象,而佛陀却能洞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