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你随便走进哪个城市的广场,晚上七点以后,音乐震天响,大妈们扭腰摆胯,动作整齐划一,脸上洋溢着“老娘最美”的自信。但仔细一看,男人呢?

零星几个,要么是陪老伴来的,要么是站在旁边抽烟刷手机,仿佛广场舞是个“女性专属俱乐部”,男人靠近了就会掉价。

那么,为什么跳广场舞的没有中国男人?


这个问题看似无聊,但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背后藏着一整套社会规训——中国男人,早就被剥夺了“无用的快乐”。

女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跳舞、旅游、拍抖音,哪怕动作夸张、滤镜过度,评论区也大多是“姐姐好美”“阿姨真年轻”。但男人呢?如果一个中年男人突然在广场上扭起来,大概率会被嘲笑:

“这男的咋这么不正经?”

“一把年纪了还骚包?”

“是不是闲得慌?”

更讽刺的是,同样是健身,男人去健身房撸铁叫“自律”,跳广场舞就叫“不务正业”。

同样是社交,女人聚在一起跳舞叫“热爱生活”,男人聚在一起下棋、打牌却常常被贴上“游手好闲”的标签。

那么,为什么跳广场舞的很少有中国男人?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早就被框死在几个固定角色里——赚钱机器、家庭顶梁柱、情绪垃圾桶。

“男人不能闲”:中国社会对男人的评价标准极其单一——你得有用。女人跳广场舞,别人会说“锻炼身体挺好”;男人要是天天去跳,就会有人问:“你不用赚钱吗?孩子补习班钱攒够了吗?房贷还完了吗?”

男人可以加班、应酬、熬夜,但唯独不能“无所事事”。哪怕退休了,带孙子、买菜做饭、当家庭司机才是“正经事”,跳舞?那是“不务正业”。

“男人不能‘娘’”:广场舞的动作在很多人眼里是“女性化”的,扭腰、摆手、转圈,这些动作如果换成男人来做,很容易被贴上“娘炮”“不阳刚”的标签。

中国男人被规训得连肢体语言都要符合“硬汉标准”——走路要虎虎生风,坐姿要四平八稳,笑不能太放肆,哭更不能当众掉眼泪。跳广场舞?那简直是“自毁形象”。

“男人没有社交自由”:女人的社交可以纯粹为了快乐,喝茶、逛街、跳舞,哪怕只是闲聊八卦,也没人觉得奇怪。但男人的社交,必须带有“功能性”——喝酒是为了谈生意,打球是为了拓展人脉,甚至钓鱼都成了“中年男人的最后避难所”,因为好歹能说一句“我在修身养性”。

纯粹为了快乐而聚在一起?不好意思,社会默认你没这个资格。

事实上,中国男人不是不想跳,而是不敢跳

你去公园里看,那些躲在角落打太极、练单杠的老头,你以为他们不喜欢热闹?不是,他们只是怕被人指指点点。

你去小区楼下看,那些坐在石凳上发呆的中年男人,你以为他们不想加入人群?不是,他们只是习惯了当“隐形人”。

更可悲的是,连男人自己都接受了这套规则。很多中年男人会觉得:“我都这个岁数了,还跳什么舞?丢不丢人?”——他们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早被驯化成“工具人”,连最基本的娱乐需求都要自我审查。


跳不跳广场舞,看似是个小事,但它折射的是中国男性的生存困境——他们被要求强大,却不能脆弱;被要求赚钱,却不能享受;被要求承担责任,却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也需要快乐”。

什么时候,中国男人才能像大妈们一样,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想跳就跳、想笑就笑?什么时候,社会才能允许男人也有“无用的快乐”,而不是永远活在“你必须有用”的枷锁里?

或许,只有当某天广场上出现一群大爷,跟着《最炫民族风》扭得比大妈还嗨,并且没人觉得奇怪的时候——中国男人才算真正活得像个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