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在中国抗战最紧迫的关头,苏联提供了最及时的军事援助。1937年11月苏联就派出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后续又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飞机就有900多架,大炮1100多门,坦克、装甲车数百辆,机枪超万挺,子弹数亿发。当时苏联武器库里有一款武器性价比非常高,非常值得当时的中国引入,并且引入难度也不大,这款武器就是M1927式76.2毫米步兵炮(也有称其为团属野战炮)。


博物馆中的M1927式76.2毫米步兵炮

M1927式76.2毫米步兵炮的研发始于1926年,苏军高层在总结内战经验后,希望为苏军团级步兵装备一种可以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的火炮(其实就是步兵炮)。为了兼容师级76.2毫米野战炮弹药(库存弹药太多),军工设计人员决定沿用76.2毫米口径,并且基于M1902式76.2毫米野战炮设计,换成短炮管就可以了,其他部件尽可能通用。所以研制工作很快,1927年便通过了所有的测试,验收合格,准备量产。这种新型火炮被正式定名为“1927年式团级野战炮”。其实称为M1927式76.2毫米步兵炮更合理,因为倍径只有15.3,还不如75毫米山炮,已经不算是野战炮了。

苏军高层对M1927式步兵炮很满意,于是要求军工企业尽快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由于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仅仅在1928年底就生产了400门,1936年装备数量达到1590门, 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已经装备超过4700门。苏军在每个步兵团配备1个团属炮兵连,4~6门炮编制。该炮除了用来摧毁敌人的野战工事、压制敌方步兵的火力外,还可以用来对付敌军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


可以用来当师/军级火炮使用

M1927式76.2毫米步兵炮主要性能:放列重量900公斤,炮管长1166毫米(倍径15.3倍),口径76.2毫米,高低射界-6°~+25°,方向射界左右各3°,弹重6.23公斤(装药为540克),最大射程7700米,炮口初速387米/秒,射速12发/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该炮穿甲能力还不错,早期使用的钝头穿甲弹,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31毫米垂直装甲。战争后期研发的破甲弹,破甲能力可达75毫米。

从该炮的综合性能看,真的非常适合抗战时期的中国,可以用来当师/军级火炮使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苏军炮兵组准备开火

首先就是重量轻,全重才900公斤,比日军的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全重947公斤)还要轻便。加上炮管很短,倍径才15.3,因此机动性非常好,75毫米野战炮的倍径一般在30上下。众所周知,炮管太长其实不利于机动,特别在通过狭窄路段的转弯口时,例如山路转弯口这种地方。国军装备的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虽然全重为895公斤,还轻5公斤,但是炮管长度为2175毫米,双倍于M1927式米步兵炮。

射程上M1927式步兵炮也足以担当,最大射程7700米,后期改进型号最大射程达到8500米,而日军装备的三八式野战炮最大射程也就8350米。日军三八改式野战炮虽然最大射程超过11000米,但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数量并不多,同时三八改式野战炮重达1136公斤,机动性差多了。再说,国军装备的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最大射程才6000米,不也在凑合用吗?M1927式步兵炮完全可以用来当师/军级野战炮使用。


可以用来反装甲作战

第三个优点是M1927式步兵炮可以当反坦克炮使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31毫米垂直装甲,可以击穿当时日军所有的坦克、装甲车。日军主要装备的八九式中型坦克正面装甲只有17毫米,至于九五式轻型坦克、九四式超轻型坦克这些装甲就更薄了。日军的九七式中型坦克装甲防护虽然好一些,正面装甲25毫米,但还是薄,并且在中国战场上的数量很少。

再一个优点是便宜,成本上M1927式步兵炮比老式的M1902式野战炮还要低,并且维护保养简单。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工业基础落后、条件艰苦的旧中国,不引进真可惜了。苏联军援的时候,引入M1902式野战炮还不如引入M1927式步兵炮呢,M1902式野战炮要重很多,机动性差,使用过的国军炮兵普遍反映牵引困难。引入的360多门M1902式野战炮如果换成M1927式步兵炮,同样的价格,但数量上翻个倍都不止。


没引入很可惜

综合起来看,M1927式步兵炮非常值得引入。并且也容易买到,又不是什么先进火炮,不存在限制的问题,苏联军援时连40倍径的新型76.2毫米野战炮都给了不少(288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