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消息,点击下方关注↓↓

‍ ‍

编者按: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值得被永远铭记。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勾勒1988年那个时代的温情与梦想一样,在我们瑞安,也有一个特殊的年代与一座特殊的桥梁,承载着无数市民的记忆与情感。

1989年1月6日,飞云江大桥正式通车,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瑞安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35年后的今天,我们特别推出《请回答,1989·飞云江大桥》回顾专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建设者的深情回忆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共同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铭记这座桥梁带来的辉煌与荣光。


1989年飞云江大桥通车后(吴小淮 摄)

说起瑞安飞云江大桥,许多瑞安人都有一份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激荡、回响。

大桥南北横跨飞云江,全长1721米,宽13米,总投资4000万元,它是瑞安人在飞云江上建的第一座桥。今年适逢通车35周年,记者收集整理了许多档案资料,并采访了亲历者、见证者,尽可能地“拼凑”还原当年大桥建设背后一些鲜人为知的故事。

老县委书记张桂生记录的大桥建设幕后

瑞安人提到万松路,总会提及原县委书记张桂生。他1984年2月至1987年4月在瑞担任县委书记,干了几件大事,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他力排众议,将万松路从原来规划设计的18米宽扩至36米。万松路1985年初动工,1986年竣工。

此外,张桂生也是推动飞云江大桥建设的功臣。在其撰写的《思共虹飞——忆建造飞云江大桥》一文中,张桂生以诗人的文采,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建桥前后的一些故事。


张桂生(资料图)

他在开篇就交代了瑞安建飞云江大桥的迫切原因:“当年日渡车量最高达到2453辆,而车渡仅有4艘渡轮、南北两岸待渡车辆排成长达10公里的长龙,汽车待渡时间最长达168小时(7个昼夜)……”

他提及:“我到瑞安主持工作……新班子在瑞安第六届党代会上勇敢地将争取建造飞云江大桥列为本届任期内的首要任务,并将理想中的大桥构思绘成大幅油画,悬挂在常委会议室内,让大桥的形象时时映入眼帘,撞击心灵,提醒大家时刻记住这件头等大事。”

记者在采访中,向多人打听,可惜都找不到那幅油画的照片,另外,也不知那油画系何人所作。

但当年在张桂生等人的努力下,画中的大桥,逐步跃入了现实。

大致的经过是,1984年9月25日,温州第一座大桥——瓯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交通部副部长子刚和浙江省省长薛驹等领导都来参加,典礼过后,大家开会讨论飞云江大桥建桥资金问题,张桂生不顾警卫的一再阻拦,夹着蓝皮书《飞云江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冲进会场,陈述飞云江渡口的历史和现状,表达建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次日,子刚到渡口实地查看,被现场蜿蜒数里的车阵所震惊。这里有个插曲,子刚未表明身份,随机问一名待渡司机,这名河南司机当时已等了16小时,见有人问,大骂“当官的怎么想的,怎么不在这里修一座桥”。张桂生事后跟县委秘书管陶感慨:“这一骂,比我写多少报告都强。”在做了充分了解后,子刚在当晚离瑞赴闽途中,明确表态,飞云江大桥“这个项目的资金若不足,可以从战备经费里拿一点”。

1984年10月8日,省里派人下来,经反复磋商,同时也考虑到瑞安当时全年税收收入仅6000万元的现实,决定建桥资金由中央、省、温州市各负担三分之一,温州市的这三分之一通过渡口、过桥收费的办法来筹措。

最大的难题解决了。此后,大桥项目很快正式立项。1984年11月23日,飞云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建立。1985年4月2日,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会审。1986年3月15日,开工典礼在隆山塔下举行,省、市、县领导为大桥铲土奠基。


管陶 摄


管陶 摄

“老桥工”李荣龙亲历的建桥往事

李荣龙微信名“老桥工”,1964年出生,今年正值退休。退休前的身份是瑞安市交通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与飞云江上的各座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首先结缘的,就是飞云江大桥。

“我1983年从学校毕业,先是去建瓯江大桥。1986年飞云江大桥开始建设时,我22岁,当时是省交通厅第二公路工程队技术人员,因为是瑞安人,被抽调到这里。2001年造飞云江三桥时才正式调到瑞安。”李荣龙说。


李荣龙接受采访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铁道部大桥局第四桥梁工程处实际上是被邀请参加招投标,中标价是2700多万元。预应力桩由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承包。

“当时,飞云江大桥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县委书记张桂生兼任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省交通厅副总工程师吴伯云任常务副指挥……可以说,飞云江大桥当时就是瑞安的‘一号工程’,特别是在政策处理等方面,难度一点都不大。”李荣龙说。

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当时推进速度有多快、瑞安人心有多齐——

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合作,从村、乡、区直至县、市、省,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办理的征地等政策处理手续,不到半个月就办成了;

1985年4月15日至6月15日,仅两个月完成征地150亩,迁房1115平方米和移葬墓穴457座的任务,涉及3个区、12个村(场)和5000多农户……

那么难在哪呢?

“难度在技术!”李荣龙说,“飞云江大桥全长1721米,是当时全国最大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共37孔,其中5个主孔跨径达62米,是当时全亚洲最长的T梁,230多吨重,当时国内的架桥机根本处理不了。”

据李荣龙介绍,当时没这技术也没这个钱去做一台专用的架桥机。“为了这桥,当时还死了一个人。我们的架桥机是万能杆件搭起来的,为了把62米的T梁架上去,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在架桥机上弄了个体外预应力钢铰线斜拉,以减小架桥机最大悬臂时的挠度,结果一个塔顶滑板掉下去,砸死了一个工人。”

“当时大桥局来了120多名专业造桥工人,大家根据天气和涨潮情况,肯吃苦,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从开工到竣工,前后就2年9个月,大桥建造非常顺利。”李荣龙还记得,当时自己的月薪是120元,“工资比地方上的工人多一半,住在指挥部里,吃食堂。”

作家、摄影家记录的建桥故事

今年是飞云江大桥建成通车35周年,和瑞安许多重大事件一样,当年这项重大工程,也被作家、摄影家用笔和镜头,及时捕捉并永恒记录了下来。

已故浙江省作协会员赵三祝,早在1988年1月,就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现代化呼唤着飞云江大桥》,发表在瑞安市文联刊物《玉海》上。赵三祝时年50岁,正值创作高峰,该文近7300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满腔的激情与热忱,它忠实地记录了大桥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的每一个过程,从中也可感受瑞安人当时对建飞云江大桥有多热切。


赵三祝撰写的报告文学

“1984年9月,瓯江大桥建成通车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无阻拦地潮水般涌向飞云江渡口……”与此同时,瑞安的经济也在迅猛发展,“1978年至1986年的八年中,瑞安县的社会生产总值增长近三倍,全县乡镇企业从不到二千家发展到三万家……”高速度发展的经济,也呼唤交通快速发展。“于是,要求建造飞云江大桥的函件,不断向浙江省交通厅飞去,向交通部飞去……”

据悉,按照常规,这样宏大的工程,从初步设计,钻探、审批三大程序需要三年,瑞安从1984年下半年至1985年12月,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

“大桥建设鼓舞着人民,全县人民提出:大桥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贡献什么!”除政策处理涉及的土地、房屋、墓地外,赵三祝还用大量的事例,详述了瑞安人民的付出:

“为了大桥建设,县万隆化工厂让出了职工宿舍三百平方米,仓库四百平方米,场地一千多平方米,码头一座和一条三万伏的输电线路,并向大桥工地提供水、电。县良种场腾出二十间平房、四间仓库、一千五百平方米场地和场部最好的办公室。县航管所安排了二百平方米的仓库,为大桥物资中转提供了方便……”

“驻八十亩部队、市邮电局和县广播站,及时、迅速地拆迁了四公里的输电、通讯和广播线路……”

“1986年大旱季节,莘塍、城区两区人民,想方设法节约用水,每天支援大桥工地一百五十吨饮用水,使建桥工人生活用水的紧张状况得以缓和……”

“县交通、物资、商业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尽职尽责地为大桥建设服务……”

“瑞安县人民医院规定,凡是建桥工人来院看病,一律优先挂号,优先就诊……”

“全县个体劳动者近百人,先后两次到大桥工地,为大桥建设者理发、补鞋、修车等……”

记者为采写此稿,翻找了大量档案与资料,赵三祝此文,可能也是当时最详尽的文字记录了。

图片方面,更值庆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瑞安活跃着一批摄影爱好者,除县文化馆的刘显佑,县委报道组的郑少康、管陶,卫生防疫站的徐山等“公家”单位的人外,还有一群“民间”摄影师,如吴小淮、姜夏笙夫妇,李浙安、黄炳善、温晓帆等。


左起姜夏笙、吴小淮、刘显佑、黄秉善、温晓帆、李浙安6人1986年3月15日在开工典礼现场合影

“我们几人没有来自工作方面的束缚,因此拍摄题材更关注乡土和人文。”吴小淮听说记者采写飞云江大桥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照片,包括开工典礼、通车仪式现场,更难得的是,在胶卷时代,他们还将镜头对准了建筑工人、挑沙土的民工,为这些大桥建设者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倘若有机会,让这些外地的建筑工人回瑞安,看看他们亲手建造的飞云江大桥,再看看35年来飞云江上架起的这么多大桥,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吴小淮说。

关于大桥Q&A


右二为邹梦禅,左边即是他的题字

1、记者:“飞云江大桥”五个字,是由著名书法家、咱瑞安人邹梦禅(1905-1986)书写的,想问一下,这是谁牵线的?

管陶:这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张桂生牵线的。当时邹梦禅已年过八十,仍精神矍铄。1985年,他在返瑞期间,除了开了一堂书法讲座外,还在玉海楼里挥毫,为筹建中的飞云江大桥题写了桥名,并畅游了仙岩梅雨潭等名胜古迹。

李荣龙:这也是瑞安的特色。此后,飞云江上建的每一座桥梁,都由书法家题写或用瑞籍名家的集字。像后来的三桥,就是用孙诒让的集字。


左为飞云江大桥的雕塑,右为百好乳品厂的擒雕雕塑

2、记者:网络上关于飞云江大桥有一些很玄乎的传闻。其中有一则广为流传:说是大桥合龙时尺寸总是差了几厘米,后来请了个道士,道士说这是因为江中有条恶龙作乱,后在桥头立了雕塑,大桥才造成功了。

李荣龙:哈哈,没有这回事,这方面我们做得很精准的,不可能发生这种差几厘米的情况。

管陶:这些都是乱传的。在桥头立雕塑,是因为当时瑞安百好乳品厂蜚声国内外,而它的商标就是“擒雕”。弄个相似的造型,是有民族工业自豪感在里头。


飞云江大桥售票处 管陶/摄

3、记者:许多人都不知道,飞云江大桥建成后有段时间是收费的,收费处设在哪里?收费标准是什么?

市交通运输局宣传信息科科长黄亦凌:查阅《瑞安市交通志》可知,大桥建成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大桥实施收费通行,大桥征费所随之成立,归属温州公路管理处。初始在飞云江大桥南北南侧各设立收费亭收取过桥费。1994年4月1日起按车辆吨位计征公路养路费。1996年4月后拆除北岸收费设施,通行费征收全部在南岸进行。2002年3月飞云江大桥收费项目撤销。据原征收所职工回忆,征收标准刚开始是小车5元1辆次,后提价至10元1辆次;大车按载重吨计。

(感谢陈凯、黄一华等人对本文采写提供帮助。)

以下为吴小淮、姜夏笙夫妇拍摄的大桥建设现场:


1986年6月7日飞云江大桥放桥墩钢筋圈网(吴小淮 摄)


1986年6月7日,放桥墩钢筋圈网的建筑工人(吴小淮 摄)

1986年6月7日下午4时,飞云江大桥工地(吴小淮 摄)


1986年6月7日下午4时,飞云江大桥工地挑沙土的工人(吴小淮 摄)


1986年大桥桥梁开始延伸(吴小淮 摄)


1987年12月部分桥梁架设(吴小淮 摄)

1987年冬南岸拍的飞云江大桥(姜夏笙 摄)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中(吴小淮 摄)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中(吴小淮 摄)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工地(吴小淮 摄)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者(吴小淮 摄 )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者(吴小淮 摄 )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者(吴小淮 摄 )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者(吴小淮 摄 )

1987年飞云江大桥建设者(吴小淮 摄 )

夫妻俩骑自行车工地采风

大桥建好通车前(吴小淮 摄)

来源:天瑞地安客户端

↓↓最新热点消息,点击下方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