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溧阳石塘村,有一间瓦尔登书局,吸引了全国文艺爱好者前来打卡。开业不到两年,桌上的留言本已经攒了厚厚四大本。几百条留言中,最常出现的形容词是“安静”“温暖”。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陶书局、云南沙溪镇白族书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出现了文艺范儿满满的书店。不仅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更通过产业融合与创新模式,成为激活乡村经济、重塑乡村美学的重要力量。

选址与定位

从“空心村”到诗意栖息地

石塘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外流、老宅空置、乡村活力渐失。

但瓦尔登书局创始人草莓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却被另一种气质击中:一汪清澈的湖水伴着远处绵延的山脉树林同时映入眼帘,湖对面的丛林中隐约看见一座小房子,像极了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让她和伙伴们当即决定,“就在这里开一家书店”。


“我们没有刻意规划商业逻辑,纯粹是被乡村的质朴美打动。”草莓坦言。书局选址于一栋老宅,改造时特意保留了裸露的土墙,目前是村里唯二保留下来的夯土房之一。

阳光从木格窗斜斜洒入,墙角堆着村民赠送的竹编簸箕,书架上穿插摆放着罐子与野花,新旧交融中,“乡村的原生态肌理成了空间设计的主角”。


这样的选择并非孤例。在浙江松阳陈家铺村,悬崖上的先锋书局以夯土墙为背景,将梯田云海纳入阅读视野;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书店坐落在河南省修武县大南坡村里一处高坪之上,木质的房梁裸露在外、悬于头顶,依稀可辨上世纪的光景;而云南沙溪白族书局则是用上世纪的粮站改建的,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连石头墙基的土墙上被时光漫漶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都还保留着。

乡村书店的主理人们似乎达成某种默契:不追求精致网红风,而是用“修旧如旧”的理念,让建筑与土地对话。

运营逻辑

“书店+”的无限可能

与传统书店不同,瓦尔登书局将自己定义为“综合空间”——图书、文创、咖啡、音乐舞台、艺术展览在此共生。问及“书店+”的边界,草莓的回答很干脆:“没有边界。书店是主理人审美的集合,而审美本就应该自由生长。”


游客在瓦尔登书局喝咖啡

草莓介绍,目前,咖啡仍然贡献了书店的主要收入,书籍、文创产品的售卖占据30%。但草莓更看重的是“看不见的账本”: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不定期举办的电影艺术沙龙,都在悄然积累用户粘性。“我们不是商业项目,而是生活方式的输出者。”她说。


瓦尔登书局售卖的图书“盲盒”

这种“去功利化”的运营思路,反而让书局成为乡村文旅的“隐形入口”。一位从上海专程赶来的读者在留言本写道:“在这里,买书不是目的,感受时间在翻书声中流淌才是意义。”


放语空·言几又胶囊书店

其实,融合书店、餐厅、甚至住宿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在城市其实并不少见。但在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静谧的人文语境,又为它们增色不少。

在浙江桐庐古村青龙坞,放语空·言几又胶囊书店分为三层,一层是阅读与咖啡区,摆放的两万多本书籍,不售不卖,仅供借阅;拾阶而上,20个小型的胶囊房间被巧妙地隐藏在书架之间,采取预约制参观,可以提供团建的游客住宿。

激活乡村

文化浸润的“慢工夫”

石塘村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书局开业前,村里老人习惯了“天黑闭户”;如今,常有村民驻足聆听读书分享会,甚至主动加入诗歌朗诵。

2023年,瓦尔登书局被纳入溧阳“田园康养”示范村项目,政府将其评价为“文化粮仓”。在草莓看来,书局最大的价值在于“人的连接”:“那些从大城市来的读者、义工、艺术家,和本地村民一起喝茶、劳作、唱歌,这种流动让乡村重新有了心跳。”


瓦尔登书局举办篝火读书会

乡村书店的运营创造了新就业机会,并吸引年轻人回流。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在新书《我在乡村做书店:先锋书店的乡村十年》中,记录了先锋书店在乡村的十年实践中,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参与书店管理或周边产业,如民宿、文创开发等,缓解了乡村“空心化”问题。

当“乡村+文艺”成为流量密码,乡村书店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对此,很多乡村书店选择“往深里扎根”,收集、展示地方文献、民俗故事、非遗手工艺等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库”。例如,先锋书店的碧山书局开在古祠堂中,收藏了大量徽州文化书籍。宜兴市丁蜀镇陶书局近期也在向公众征集个人陶瓷类或紫砂类书籍,放在陶书局紫砂阅读区进行宣传阅读。

“乡村书店的终极使命,不是成为打卡点,而是搭建一个传承与创造并行的文化生态系统。”草莓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