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3年,韩国国会议员群起改名牌,汉字改韩文;2014年,连“国会”两个字没了……
几十年过去,推韩文废汉字的野心,如今沦为了“中文拼音”?韩国网友听后瞬间破防:“我们明明发明了世界上最科学的语言,怎么成了‘拼音’?!”
想“剪断”文化脐带?韩国人这一脚踹得太猛了
1957年,韩国教育部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小学阶段“废除汉字教育”。这是个大事件,在此之前,韩国官方文件、教科书、报刊杂志普遍使用“谚文+汉字”混排制。可这一年开始,韩国政府不打算“共存”了,决定动真格,把汉字赶出课堂。
1970年,韩国军人总统朴正熙签署命令,全国小学、初中全面停止汉字课程。这条政令一出,不仅教科书换了模样,连街头巷尾的路牌、庙宇匾额也遭了殃。原本端端正正的“朝鲜银行”,一夜之间变成了简体韩文“조선은행”,看着熟悉又陌生,像是老爷爷突然剃了寸头。
这一动作的官方理由是“去殖民化”,可实际上,是在“文化断奶”。从1945年独立到1970年这25年间,韩国政界一直视“去汉字化”为去“中国化”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只有彻底剥离中华文化体系,才能树立所谓的“民族主体性”。
更讽刺的是,韩国的“废汉”运动,居然连日本都看不下去。1981年,日本《朝日新闻》发社论说:“韩国正在主动丢弃文化根源,这是文化自宫。”说话的,是曾经殖民他们的日本人,这种情绪对比,细思极恐。
几十年后,现实给了韩国当头一棒。韩国教育部2022年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中学生中,85%的人表示“读不懂祖父母的信件”,因为“太多汉字词”。而这些汉字词,并不是传统汉语,而是现代韩语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废除汉字之后,年轻人看不懂《东医宝鉴》,查不明《三国遗事》,写不清《训民正音》。最致命的是——词汇“同音化”。韩语中,像“성(Seong)”这样的音节,涵盖了“性”、“城”、“声”、“圣”、“胜”等20多个不同汉字词。你没了字形,就只能靠上下文瞎猜。
韩国本来是想“自立门户”,结果搞出个语文灾难。废除汉字,不仅没让语言更“本土”,反而让民众与本国文化文献断了线。真就把自己从祖传的中华文化金库里赶了出来,还笑呵呵地说“我自由了”。
说韩语不等于脱汉语,你这是披着韩皮的汉魂!
别看韩国嘴上说“我们是纯韩民族”,语言却实诚得很。他们讲的韩语,其实八成都带着汉字胎记。
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发布的《国语基本词汇统计资料》显示:现代标准韩语中,约有70%的词汇来自汉字词。换句话说,你听到韩国人讲话,十句话里至少有七句,是“汉语变音版”。
举几个例子——
“경제(经济)”、“문화(文化)”、“교육(教育)”、“사회(社会)”、“의사(医生)”、“대학(大学)”,这些词不仅来源于汉字,而且发音与中文发音极为接近。韩国人说“문화”,基本就是“文化”的音译,说“의사”,几乎就是“医生”加了个韩式口音。
更妙的是,韩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典籍和行政文书,几乎清一色全是汉文书写。早在三国时期,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就使用汉字作为官方语言文字。公元372年,韩国高丽国设立“太学”,专门教授《诗经》《论语》《尚书》等汉文化经典,甚至科举制度也照搬中国唐宋版本。
到了李氏朝鲜王朝,汉字的统治地位稳如泰山。1418年,世宗大王创立《训民正音》,也就是今天的“韩文字母”,号称“为民造字”。但哪怕这样,“训民正音”这本书本身,也完全是用汉字写的。换句话说,创造“去汉字”的工具时,韩国还得用汉字下笔。
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韩语语法结构为黏着语,这跟日语、蒙古语类似。但韩语词汇系统却以“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为主,这点与现代汉语的结构几乎一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语语法学上跟蒙古亲,语义上却跟汉语更近。
202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联合发布语源追踪研究报告,结论更直白:韩语高频词中,85%源于中古汉语,发音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的音系残迹,词义结构与北京官话接近度高达0.82。
这意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韩语的“骨架”也许是韩文,但“血肉”百分之八十是汉语的。表面上是朝鲜风味,里面全是中国腔调。
你以为是在甩开中华文化,其实你只是搬了块中国拼音回家
2022年,一项语言认知实验在首尔大学和东京大学联合实验室展开。研究对象是200名20—30岁韩国青年,研究内容是“对汉字词的语义识别”。结果显示,近65%的受访者表示“可听懂大部分汉字词语,但无法书写原字”,更有约30%表示“根本不知道词义来自汉字”。
你看这就有意思了——你讲的是汉语词汇,但你不知道它是汉字,你认得“경제”,却不知这是“经济”的韩语拼读。
这不就是“拼音版汉语”吗?而且还不自知。
而更让韩国人“社死”的,是他们这几十年疯狂“排汉”,最后却不得不“打脸复辟”。
2010年,韩国中小学开始重新纳入“汉字基础课程”,初中每学期规定学习80个汉字词,高中则要求掌握800个常用汉字词,目标是高考语文中重新识别“本词源结构”。2022年,韩国教育部甚至推出了“高考高级语义题”,题干用的是“原文汉字注音标注”。
你说这像不像走了一圈,回到了原点?
更让人无语的是,韩国企业在输出韩流文化时,也绕不开“汉字身份”。
以SM娱乐、CJ集团等为代表的韩企,在申请商标时,大量使用汉字注册,以便在中国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通关”更顺畅。
更不用说,韩国的“阴历新年”,依旧跟着农历走,连春节习俗都一丝不差地保留。
表面搞“去汉字”,底层全靠汉字词撑场子;嘴上喊“脱中独立”,身体却拿“中式拼音”当官方语言核心。这事搁谁身上不抓狂?
结果就是,废了几十年汉字,语文教育绕个圈,还得回头补课。而你补的那课,不是别的,正是你当年亲手赶走的“文化祖宗”。
中国文化,是一条不能轻易割断的血脉。你可以关掉课堂的门,但文化早已从语言、从词汇、从思维方式里扎了根。
韩国人想把汉字丢掉,最后却发现,自己讲的韩语,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式拼音”。
这一幕,挺荒诞,但也挺真实。
参考资料
汉字之争——围绕汉字使用的韩国文化之战-春秋-2007-01-03
“去汉字运动”五十年后,韩国人为何开始后悔了?-澎湃-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