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与浦东新场古镇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上海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助力古镇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非遗音乐艺术与现代音乐元素在新场古镇的融合转化。
上音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教授在签约仪式上发言,以“非遗活态传承与城市文化创新”为题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刘灏提出以新场古镇为实践基地,构建传统音乐基因解码与现代音乐形态转化的创新机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非遗艺术的当代发展,携手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在未来,要着力构建符合青年审美认知的非遗文化话语体系,运用跨媒介载体激活文化基因,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文化自信。
在此次签约活动中,上音民乐系与新场古镇将联合打造“上海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深化校镇共建,坚持美育浸润,推动高雅艺术进古镇,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传承人在新场古镇常态化组织开展民乐技艺教学与教研工作;推动上音师生与新场学员、民间艺人开展文艺交流,利用好“孙文明二胡艺术”“浙派古筝艺术”“江南丝竹”“广陵派古琴艺术”“浦东琵琶艺术”“瀛洲古调”“古琴斫制技艺”“竹笛艺术”等八大非遗资源,定制系列课程,开展专业艺术教学,为上音师生创新创业予以支持,针对浦东派琵琶、江南丝竹等属地非遗项目,开展学术课题研究,夯实传承基础,形成从教学到实践的闭环。
在实践基地基础上,双方将以拥有1300年悠久历史的新场古镇为舞台,结合新场文化旅游季,通过传习课堂、音乐沙龙、技艺赛事等单元,全力塑造“新场古镇国风音乐节”文旅IP,使高雅艺术走进新场、非遗音乐走近大众,打造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音乐盛宴。届时将举办“高山流水·承古更新”非遗传习课堂、“雅韵新场·非遗无界”音乐主题沙龙、“风华古乐·遇见江南”创新赛事等活动,选派琵琶、江南丝竹、二胡、古琴、竹笛等专业优秀师生,利用八大非遗资源,到新场古镇授课指导;由上音师生与新场民间艺人、曲艺爱好者(或具备演出水准的市民游客)交替登台,演奏经典、创新曲目,每曲后分享演奏心得、技巧亮点、传承故事。
双方在非遗音乐艺术领域学术课题研究上也将组织上音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师生以及琵琶演奏、江南丝竹专业师生等,邀请民间艺人、传承者,组成科研团队,将院校图书馆、数据库内非遗文献、老谱、乐器、艺人手稿、照片等实物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凭借深厚学术功底与演奏实践经验,开展课题集中攻坚,双方共同建档分类,建立基础研究素材库,完成分析报告。
3月29日即将开幕的“国风江南桃映新场2025上海新场桃花节”,是“上海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建立以来双方首个合作成果。本次“桃花节”将进一步体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2025上海桃花节为契机,以国风新体验为切入口,整合资源,引导多元化文旅业态和消费形态在古镇的汇聚,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上音民乐系优秀学子胡菽洋(古筝专业)和周韫辉(二胡专业)将在本次桃花节上合作完成音乐表演《上春山》。
供稿:民族音乐系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