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肥胖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脂肪肝是肥胖人群的"专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肥胖人群也被诊断出患有脂肪肝,这一现象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0%的脂肪肝患者属于非肥胖人群,其中不乏体重指数(BMI)正常甚至偏瘦的个体。这一现象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提醒我们:脂肪肝并非“胖子”的专属疾病,“瘦子”同样需要警惕这一隐形健康杀手。



瘦子”得脂肪肝:

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危机

脂肪肝的本质是肝脏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肥胖者才会得脂肪肝,这种认知存在明显误区。事实上,脂肪肝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体重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临床上,BMI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往往因为"瘦"的外表而忽视了健康风险。

“瘦子”得脂肪肝的原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异常堆积。一些“瘦子”虽然外表不胖,但可能存在内脏脂肪过多的问题,这正是脂肪肝的重要诱因。

脂肪肝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同时,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瘦子”得脂肪肝的深层原因

代谢异常是“瘦子“得脂肪肝的重要原因。有些人虽然体重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等问题,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在肝脏内堆积。这种情况在亚洲人群中尤为常见。

营养不良也会导致脂肪肝。一些瘦子为了保持身材,长期节食或偏食,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肝脏脂肪代谢。此外,过度减肥可能导致脂肪分解过快,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反而加重脂肪肝。

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肝脏功能。即使体重正常,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预防与逆转:关键在于生活方式

饮食调节是预防和改善脂肪肝的关键。建议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类、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同时,要避免过度节食,保持营养均衡。

运动干预对改善脂肪肝效果显著。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运动不仅能消耗多余脂肪,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代谢。



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脂肪肝的早期征兆。对于有家族史或代谢异常的人群,更要加强监测。

脂肪肝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无论胖瘦,我们都应该重视肝脏健康,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只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大多数脂肪肝都是可以逆转的。让我们摒弃"瘦就是健康"的片面认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健康,守护我们的"小心肝"。


消化内科 慢性肝病 专病门诊

每周三上午


供稿:邱懿雯

审核:施 敏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