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航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扩容增效,民用运输机场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结合机场航站楼施工作业,提出加强航站楼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为航站楼施工作业提供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撑。

2023年民航局安全监管年报披露,在全国民航施工领域行政处罚案例中,68%因“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被罚。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工程安全、预防事故的必要基础,尤其在运输机场航站楼高风险作业中,必须有系统、科学、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航站楼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的安全职责,细化施工作业项目申报审批流程和权限,严格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的安全技术管理要求,科学研判施工作业应急处置程序和安全监督考评标准。在制度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尽量选用图表化、流程化、清单化的展现方式,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建立后,各施工作业相关方应加强宣传贯彻,确保每一名施工作业人员都详细了解并认真遵守作业安全制度。

二、积极推进环环相扣的全流程作业安全管理,确保航站楼施工作业平稳可控。

全流程作业安全管理是对项目从规划设计、招投标、申报审批、现场管理到竣工验收等作业过程的全周期管控,是减少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核心手段,是对作业安全风险的系统性控制。

(一)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建立安全设计审查和安全“三同时”机制,确保设计方案符合《民用机场航站楼设计防火规范》《民用运输机场航空安全保卫设施》等安全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设计方案应包括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此外,施工作业项目如涉及消防、安保设施设备、应急处置流程变更时,应邀请安全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安全评估小组,对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编制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明确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并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提交有关部门审批。

(二)项目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应重点关注以下工作: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施工单位的安全资质和专业资质要求,如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安全员、监理员、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等;设立安全评分项,将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能力作为评标的重要参考;对中标单位进行安全资质复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安全施工能力。

(三)施工作业申报审批阶段。一是施工作业申报。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应按照航站楼施工作业项目申报审批流程,向航站楼管理部门提供项目申报材料,并对本单位及施工单位提交的各类申报材料进行自审把关,确保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计划得到充分审查和批准。其中,涉及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申报材料有:安全责任书、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清单、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人员资质证件、作业人员培训记录、动火作业和高处作业等高风险作业所需要的施工保证措施。二是施工作业审批。航站楼管理部门应建立实施施工作业项目联合审批机制,如工程管理部门对项目安全防护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性、可行性审核;安全管理部门对安全责任书、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清单、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情况、安全施工基本条件、特种作业人员资质进行审核;应急管理部门对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符合性、适用性进行审核;如属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的,建设单位应组织开展施工方案线下会审;如涉危大、超危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需按要求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审批、专家论证。以上审核完毕后,由航站楼管理部门签发《航站楼施工许可证》。

(四)高风险作业许可阶段。根据住建部关于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类型统计分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火灾爆炸事故分别占比约48%、12%和5%,可见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等高风险作业仍是作业安全的“头号杀手”。航站楼施工作业呈现出“边运营、边施工”常态化、超复杂系统交叉干扰、空间立体化和密闭性等特点,存在动态风险交织叠加、多工种协同失控、隐蔽工程和高空作业监管有盲区等安全管控难点。据此,航站楼管理部门应建立并实施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等高风险作业许可机制和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作业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相关高风险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按要求办理动火作业证或高处作业票。

(五)高风险作业实施阶段。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严格落实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安全管理职责,航站楼管理部门应建立并实施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对于暴露出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复查;对于违反作业安全规定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引以为鉴。此外,对安全责任不落实、事故频发的单位和个人,要加重问责和处罚,对安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也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施工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组织航站楼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重点检查消防、安保、应急设施设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到位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施工项目,应予以停工处理,整改合格后方可复工。

三、深入开展及时全面的作业安全培训教育,夯实航站楼施工作业基础。

2023年,全国高处坠落事故中,30%因交底内容不完整或未覆盖实际施工风险,60%的涉事员工未接受当日安全培训或交底;被住建部施以行政处罚的企业中,35%的起因是未落实安全培训。由此可见,安全培训教育直接影响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和决策,对预防事故发生、保障施工安全意义重大。组织及时有效的安全培训教育,理应成为航站楼施工作业前不可或缺的环节。

航站楼管理部门应结合国家及民航有关建筑施工行业标准、航站楼运营特点和人员岗位特性,通过定期宣传贯彻国家及民航安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航站楼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程序,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组织安全技能竞赛,组织新进驻施工作业人员航站楼准入安全培训考核等,树立良好的安全导向,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结合《岗位基本安全风险评价档案》,明确施工作业相关岗位风险、所需能力,聚焦高风险作业岗位要求开展专项能力提升行动;应强化实操培训和应急处置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应通过班前班后会、安全技术交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对作业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常督促、常提醒,确保人员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四、着力推动作业安全技术创新,以智慧化为航站楼施工作业赋能。

2024年3月,民航局启动了8项关于智慧民航建设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工作,对机场智慧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航站楼施工作业的智慧化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将BIM(建筑信息模型)用于施工模拟、进度管理,将AI视频监控用于实时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等违规行为,将防碰撞、超载预警等安全附件加装在施工机械和设备上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等。

从实施效果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了候机楼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如上海浦东机场卫星厅建设中使用了厘米级精度的施工区域“数字孪生体”,实现了300多种施工场景的仿真预演,使管线碰撞风险识别率提升至99.6%(传统图纸审查仅78%);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施工区部署了256路AI摄像头,可准确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动火等16类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捕捉率高达98.5%(人工巡检仅65%)。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施工作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航站楼管理部门应鼓励施工作业相关方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在作业环境监测方面,应用区域物联监测技术对室外高处作业、室内外动火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环境(温度、湿度、风速、气体)进行态势感知,指挥大厅接入气象数据(风力≥6级时暂停室外高处作业),为高风险作业申报审批提供决策支持。在智能防护设施采用方面,为安全带加装挂钩状态传感器,使用智能安全帽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和安全联络,在施工现场设置电子围栏系统并为危险区域和限制物品设置虚拟边界,为起重机械、吊装机械等特种设备装备具有毫米波雷达、AI视觉功能的智能防碰撞系统,为航站楼钢结构、玻璃幕墙、金属屋面等搭载激光雷达检测结构安全状况。在无人机协同作业方面,利用无人机巡检系统对航站楼大空间施工作业实施监管,每日自动巡航拍摄全景影像。

航站楼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努力。以高水平作业安全管理筑牢机场建设安全防线,是航站楼建设规划者、参与者、监督者的共同责任。机场人将不断探索施工作业安全管控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不断增强现代化安全治理能力,努力为实现机场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夙兴夜寐、再立新功。(作者:李文彪,单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航站区管理分公司)

编辑|张 彤

校对|张 薇

审核|程 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