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发生在成都双流区的一起悲剧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行车安全、技术依赖与监护责任的深刻反思。一名5岁女童在小区内玩耍时,不幸被一辆特斯拉轿车碾压身亡,这起看似偶然的事故背后,交织着驾驶盲区、车辆预警系统失灵、物业管理和监护缺失等多重因素。随着案件将于2025年3月28日宣判,争议焦点从最初的司机全责认定扩展到技术可靠性、小区安全管理体系等更广泛层面。
悲剧发生:监控还原致命84秒
2024年4月5日下午,成都双流区某封闭式小区内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根据小区监控视频记录的时间线,这起夺去5岁女童生命的悲剧仅用了84秒便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4时42分,一名身穿红色上衣的5岁女童独自一人进入该小区,监控显示当时并无家长陪同,小区保安未加询问便放行。女童蹦蹦跳跳地沿着小区内部道路行走,手中似乎拿着小玩具,全然不知危险正在临近。
14时43分,25岁的车主张厉(化名)在小区快递站取完快递后,走向停放在地面车位的特斯拉Model 3(参数丨图片)轿车。据张厉父亲事后描述,儿子上车后并未立即启动车辆,而是在车内短暂停留,期间可能查看了手机或抽烟。
14时44分,女童来到张厉车辆右前方约第二个车位的位置,距离车头约2米处蹲下开始玩耍。监控画面显示,女童当时处于完全蹲姿,身体贴近地面,正专注于手中的玩具或地面上的小物件。
14时44分54秒,张厉关闭车门启动车辆。此时女童仍保持蹲姿,处于特斯拉前保险杠下方的视觉盲区。根据特斯拉车主提供的证言,Model 3的前摄像头位于车顶前下方,对保险杠前方一定范围内的低矮物体存在识别盲区。
14时45分,车辆缓慢右转驶离车位,约5秒后,张厉感到车身一阵异常抖动,立即停车查看,发现已经碾压到女童。他随即大声呼救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110报警电话。监控显示约一分半钟后有居民赶到现场,几分钟后女童家长也闻讯赶来。
尽管急救人员迅速到达并进行了约15分钟的抢救,但由于重型颅脑损伤,女童最终未能生还。法医后续检验确认,死亡原因符合车辆挤压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
从女童进入小区到悲剧发生,整个过程仅持续了约3分钟;而从她蹲下玩耍到被碾压,更是只有短短的30秒。这84秒的时间差,成为两个家庭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记忆。
责任认定争议:全责判定引发多方质疑
事故发生后,成都市公安局双流区分局交警部门介入调查,并于不久后出具了《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车主张厉承担事故**全部责任**。这一责任划分成为后续法律程序与社会争议的核心焦点。
司法程序演进呈现出从重到轻的变化轨迹:2024年4月5日事发当天,张厉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警方刑事拘留;4月19日,双流区人民检察院以同一罪名批准逮捕;5月7日,侦查终结后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而到了6月22日,检察院最终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向双流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这一罪名变更表明司法机关对案件性质的认定有所调整——从更为严重的过失致人死亡罪改为相对较轻的交通肇事罪。
检察院起诉书明确指出:张鹏(即张厉)驾驶车辆在地面停车场内起步时,因未安全观察起步路况导致车辆碾压蹲在地面玩耍的被害人。起诉书同时载明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有期徒刑2年,缓刑4年。这一相对宽缓的量刑建议,可能已经考虑到案件中存在的一定"意外"因素。
然而,张厉及其家属对全责认定表示强烈异议。张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强调:"女娃娃不是我们小区的,她自己一个人进入小区玩耍,保安没有询问就放行,家长也没有起到监护义务。而且庭审时,公诉人也承认存在视线盲区"。他们认为,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悲剧中,仅追究驾驶员责任有失公允。
此次案件将在3月28日再次开庭,此次开庭将会宣判,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