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一本收录了60次问答,15万字倾心长谈,字字句句,直击一个知识青年渴望成长的心灵。

在书中,一位名叫黄牧宇的同学,由于兴趣广泛,时常从职业、情感、校园、社会、心理、思维等方面向老师提问,例如:如何治愈社会戾气?人们能摆脱被绑架的社交吗?为什么会有“颜值的正义”?等等。而他的导师杜骏飞教授则不厌其烦,一一解答这些课堂上难以触及的问题,并且,每次都写下长长的回复。有旁征博引,也有妙语连珠,字里行间,满是生动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以《维摩经》的“慧眼无见无不见”、王阳明的“身与心”、班杜拉的“成为社会人”、柏拉图的“完成你自己”和萨特的“欢迎来到人间”为线索,聚焦于一个青年的社会化成长与心理觉醒。

你也许无缘花费三年时间跟随一位人生导师,但读罢这样一本问答录,你将有缘得到同样惊奇的体验,完成同样珍贵的修炼。《觉悟》,值得每一位知识青年当作人生手册细读。打开《觉悟》吧,在情感、社交和思考方法上重新养成一次自己!《觉悟》,也值得每一位家长当作给青年的思想赠礼,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在导师的倾心长谈中汲取经验、智慧与眼光,在精神上“长大成人”。

小编今天给大家摘录了两篇内容,我们先读为快。


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交心

友情的问题我谈过几次了。这里,先提一下科学研究显示的结果(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这里, 也应包括“文化基因”。

并且,这也印证了一个日常生活的常识:同声相应,同气相 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因为彼此的相似而聚合,因为聚合而更为相似。在此过程中,人基于自身的特点而自我选择,因为自我选择而达成自我强化。

这一过程想必是充满愉悦的,这种双向激励和反复强化构成了对自身存在与自身价值感的证明。于是才会有好友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推论。

不过,如果把传统的好友定义稍加改造,或许结论会有所不同。譬如汉语里有一个词:诤友,指能够直言规劝、勇于指谬纠错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其意义是他能砥砺一个人,使其更好。人人都会赞美这样的朋友,但有几个人真心喜欢这样的人呢?说 不定,遇到诤友之时,便是友尽之日。

现实中,我们待人处世原本是需要与自己不同的人做朋友的,也需要批评我们的人做诤友,但我们本能地不喜欢。即使理性上知道自己应该善待之,但感情上也接受不了。遇到这样的友谊,你要么度日如年,要么如坐针毡。治国安邦的领导干部原本最需要有异见的朋友、能批评的朋友,后者能实施监督提醒,让他们运用权力时能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但他们还是不喜欢。

喜欢同类项,喜欢一致性,愿与相似性高的人为友,这是人的本能(今天我们知道,这几乎是源自生物性的本能)。这世界 上没有几个人能抗拒本能、脱离凡俗、回归真正的理性,也就没有几个人能与异类为友、以诤友为师了。


也因此这世上才多有党同伐异,少见闻过则喜。

简言之,在友情上超越相似性的人,不是自然进化,而是修炼的结果。没有多少人肯修炼,没有多少“朋友”肯被修炼,同样,没有多少领导闻过则喜,没有多少国家见贤思齐。

至于你的问题,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交心?我觉得,诚心诚意地互相欣赏、相互赞美肯定很好,但更好的是相互对话、相互培养。而这两者还不算坦露心迹的最高境界——充满建设性的 批评才是。

至于“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那就不是在说一段交心的友谊了,而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容后再叙。

与谁为伍

友善的社会环境都是相似的,因为拥有文明;敌意的社区各有各的敌意,因为缺乏文明。缺乏文明的原因:人口素质不佳、信息资源匮乏、缺乏规则、利益冲突、意识形态鸿沟,不一而足。

但如果你问,我们的网络社会敌意何来?我的个人判断:虽然原因复杂,但最深刻的背景则是,历次政治灾难摧毁了社会生态,延及思维方式、规则意识、信任机制、话语体系,迄今难以恢复。

你问我,人们为什么总是难以接受不同的观点?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接受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会接受异议,是因为相信科学、服从逻辑、跟随公共理性。但是,其他人则不会。

一般而言,知识越单调、精神越贫乏、内心越封闭的人,越不会接受不同的观点,正如一个玻璃球无法收纳雨水。长期不能接受不同的观点会导致一个人日渐“内卷化”——这里,我借用了人类文化学家格尔兹(Clifford Geertz)的理论。格尔兹观察到爪哇岛的人类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只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


我们如果观察身边一些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内卷人”。这个词是我生造的,意指那些长期无法接受异质化信息,精神和心理停留在低水平的人。

互联网信息的选择性读取方式,已经极大地加深了人固有的自我强化弱点。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自我反应”,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做出评价,要么会产生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信、自豪的体验,要么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自怨自艾的体验。

自我赞赏起正强化作用,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批评会产生消极影响,属负强化作用。

每一个未受训练、未经启蒙的人,都会本能地寻求正强化,而最简单的正强化路径就是选择性地接受信息——那些与自己一致的信息。但真正的致命之处在于,越是低心理水平、低自信的人,越是渴求廉价的正强化,越是显现出“高自尊”,绝不接受那些可能彰显他自身不足的信息、观点和观念。

另一方面,越是高心理水平、高自信的人,越是渴求改进式的正强化,越是显现出“谦和理性”,愿意接受任何有价值、有差异、有科学性的说服。

因此,那些高心理水平、高自信的人会日渐开放,走向通透明亮,精神和心理水平日渐提升。而那些低心理水平、低自信的人则日渐封闭,直至不可理喻。

我们可以仿照“信息沟”“知识沟”而讨论“观念沟”的问题。“内卷人”一旦做出了一次观念选择,就会有自我强化的下一次,直到与他人的差别深入骨髓。现在你大概知道了,为什么三观不合的人不适合在一起了。不是因为他们此刻的差异,而是因为未来的差异更惊人。这也是为什么你不能与“太low”的人在一起。如果你身边的人,思想水平、逻辑水平、科学水平、道德水平太低,那是你的责任。因为你错误地选择了他们。

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就是结论: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将接受谁;我们与谁为伍,更决定了我们是谁。

文章摘录于《觉悟:长大成人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