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表态引发关注。在以色列持续轰炸加沙、美国军事施压也门胡塞武装的背景下,伊朗一方面强调“不惧怕战争”,另一方面又重申外交是唯一替代战争的选项。如此矛盾的表态,伊朗到底要干嘛?



事实上,伊朗对美国的强硬立场并非空谈。2020年美军刺杀苏莱曼尼事件后,伊朗用导弹打击伊拉克美军基地的报复行动,既未引发全面战争,又展现了“点到为止”的威慑能力。

这种“红线思维”延续至今:阿拉格齐明确表示,伊朗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与美国谈判,因为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的教训深刻:即便达成协议,美国仍可能毁约。

尽管伊朗声称“不依赖外交就无法避免战争”,但其现实处境并不轻松。胡塞武装在红海航道遭美军打击、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陷入僵局,这些盟友的被动局面削弱了伊朗的“抵抗轴心”网络。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通胀率高达40%、本币汇率暴跌,经济困境迫使改革派呼吁与美国接触以解除制裁,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否决权封死了这一路径。

阿拉格齐提出将伊核协议作为“谈判范本”,实则是在经济需求与政治原则间寻找平衡:既拒绝重回原有框架,又为欧洲三国解除制裁留下窗口。

短期来看,双方核心分歧难以弥合。美国要求伊朗“全面弃核”,而伊朗将核能力视为国家安全基石;美国制裁旨在遏制伊朗地区影响力,伊朗则通过导弹技术扩散巩固什叶派盟友。



但变量同样存在:俄罗斯近期成为美伊沟通的潜在中间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莫斯科斡旋重启谈判;若美国部分解除石油出口制裁,或伊朗在铀浓缩丰度上作出让步,僵局可能出现松动。

伊朗的强硬表态本质上是“以攻为守”:用军事准备对冲安全威胁,以外交韧性争取战略空间。正如阿拉格齐所言,谈判的前提是“一些事情发生改变”,这既指向美国政策调整,也暗示伊朗内部权力结构演变,否则这事免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