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长期以来一直自诩为自由民主的典范,向世界宣扬其价值观与制度的优越性。近年来,这一形象正逐渐崩塌,暴露出其虚伪的本质。

最近,罗马尼亚的政治局势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欧盟所谓民主的深层矛盾。罗马尼亚中央选举局的一纸禁令,在这个东欧国家掀起了惊涛骇浪。

前柔道冠军、农学家出身的政治素人克林·杰奥尔杰斯库被取消总统参选资格,理由竟是"违反捍卫民主义务"。

这一决定不仅点燃了布加勒斯特街头的怒火,更撕下了欧盟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假面,暴露出其内核日益明显的精英专制倾向。

时间回溯到2024年11月罗马尼亚总统选举的第一轮投票,克林的表现震惊了整个欧洲。

这位62岁的前柔道冠军、农学家,在选举中以近23%的得票率,力压众多传统政党候选人,成功闯入第二轮对决。

而就在几个月前,民意调查还显示他的支持率仅有0.4%。这样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意外。克林主要在TikTok上发布视频,他自称代表被遗忘者,以政治素人的身份掀起了一股政治巨浪。

乔治斯库的竞选策略精准地抓住了罗马尼亚人的痛点。他采用简单直接的口号,将食物、水、能源等与普通民众的生存焦虑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关注的核心是高昂的生活成本,这一信息尤其引起了年轻选民和贫困选民的强烈共鸣。

罗马尼亚作为欧盟成员国,却面临着全欧最高的贫困率,通胀率也长期居高不下。国内农民因乌克兰廉价粮食的大量进口,濒临破产边缘。

克林毫不留情地将矛头指向布鲁塞尔、北约和欧盟,质问这些组织给罗马尼亚带来了什么。他指出,罗马尼亚的森林被过度砍伐,工人被不断吸走,最终却只得到一些空洞的价值观。

更令欧盟不安的是克林的外交立场。他公开赞赏普京的爱国立场,支持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质疑北约东扩的合理性。

这些言论被西方媒体贴上"亲俄极右"标签,却道出了罗马尼亚底层民众的心声:当养老金买不起面包时,基辅与莫斯科的恩怨与我何干?这种务实诉求与欧盟意识形态至上的外交政策形成尖锐对立。

克林的异军突起,让欧洲的建制派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就在第二轮投票前夕,罗马尼亚宪法法院突然宣布第一轮选举结果无效,理由是俄罗斯通过社交媒体干预选举。

令人质疑的是,并没有任何确凿证据显示选票存在造假情况。法院仅仅依据800多个可疑的TikTok账号,就认定选举受到了威胁。

克林愤怒地斥责这是腐败精英发动的一场政变,并将自己与特朗普相提并论。同样作为反建制的候选人,他们都成为了所谓白左法律战的目标。

特朗普政府随后也将克林的遭遇,视为欧盟正在蔓延的反自由的自由主义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克林的支持者们纷纷涌上街头,与防暴警察发生了激烈冲突。

这场争议深刻地暴露了欧盟民主制度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法院的判决依据是一份解密情报,声称俄罗斯可能试图影响选民,但这一说法与他们4天前刚刚确认选举结果有效的裁定完全相悖。

克林的支持者们嘲讽道,当民众投票给建制派候选人时,民主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而当民众选择反叛者时,民主却成了可以被随意操纵的工具。

这种双重标准的逻辑,不禁让人联想到2016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遭遇的通俄门闹剧,以及希拉里将特朗普支持者贬为“可悲之人”的傲慢态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在此事件中选择了沉默。当时的美国拜登政府国务院没有对罗马尼亚官员施加制裁,欧洲议会也没有通过谴责决议。

相反,与欧盟关系密切的律师克罗地亚·波斯泰尔尼切斯库却公开为这种法律战进行辩护,称这是在混合战争时代保卫民主的必要手段。

面对这样的局面,克林反唇相讥,质问他们到底是在保护民主,还是在维护自身的权力。

克林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在匈牙利,欧尔班凭借非自由的民主理念连续执政;在斯洛伐克,菲佐依靠反战口号重新夺回总理宝座;在法国,勒庞的国民联盟虎视眈眈,对政治权力充满渴望;在德国,右翼选择党的支持率飙升至历史新高。

这些领导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与社会保守主义相结合,精准地击中了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群体的痛点。



欧盟精英们将这些现象简单归结为俄罗斯的渗透或者极右翼思想的蔓延,却故意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许多欧洲人早已对政治正确的枷锁感到厌倦。

当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在高档餐厅里高谈阔论碳中和目标时,罗马尼亚的农民却在为黑土地上的微薄收成而伤心哭泣;当德国的政客们呼吁接纳更多难民时,东德的工人以及全德国的年轻人们却在担忧自己的工作机会被廉价劳动力抢走。

杰奥尔杰斯库的支持者在检察官办公室外抗议。 美联社

这种日益扩大的认知鸿沟,使得欧盟标榜的"共同价值观"愈发显得虚伪。

克林的TikTok视频能够迅速走红,正是因为他说出了欧盟政治长期以来的禁忌话题。他指出,罗马尼亚祖先曾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如今却眼睁睁看着国家被跨国大企业掏空。

罗马尼亚的案例尤为典型。这个80%人口信奉东正教的国家,家庭与信仰构成身份认同的核心。当快速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红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传统文化遭遇进步主义的强势解构,民众自然转向强调民族根性的保守主义。

近年来,罗马尼亚沦为西欧的附庸,能源被掠夺,工人和年轻人大量流失,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报。不难理解,这些历史事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引发整个民族的不满情绪的。

克林作为农学家的背景,恰好为这种情绪提供了出口——他让罗马尼亚人相信,这片祖先流血捍卫的土地,不该被跨国资本和官僚机器掏空。

克林被取消竞选资格后,欧盟官员蒂埃里·布雷顿得意地宣称:“我们在罗马尼亚做到了,必要时,我们也会在德国做到。”这番话毫不掩饰地暴露了精英阶层对民意的恐惧。

在奥地利,自由党虽然赢得了选举,却遭到联邦政府的排挤。自由党领袖赫伯特·基克尔将现在的执政联盟形容为不愿正视选民意愿的失败者。在西班牙,右翼呼声党被主流政党联合封杀。在荷兰,维尔德斯的胜利引发了长时间的政治僵局。

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民主选举产生的结果不符合精英阶层的期望时,究竟谁有权力按下重启键?

支持法律战的一方认为,必须防止民粹主义者滥用民主,进而摧毁民主制度;但反对者则质疑,如果法院和精英可以随意取消选举结果,那么所谓的民主还剩下多少真实性?

德国选择党领袖爱丽丝·魏德尔的控诉切中要害:“你们可以讨厌我的观点,但不能剥夺我所代表的数百万选民的投票权。”

这种以民主之名行反民主之实的逻辑,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右翼的受害者叙事,使其支持基础更加稳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盟对非自由民主的围剿,采用的手段恰恰与它所谴责的威权手段如出一辙。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数百万罗马尼亚人、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选票被欧洲精英们弃如敝履。

德国议员联合推动取缔选择党,罗马尼亚法院以威胁北约为由,取消了另一位民族主义候选人戴安娜·索阿卡的资格。索阿卡回应称,这证明了美国人、犹太人和欧盟在罗马尼亚选举开始前就密谋操纵选举。欧盟的行动可能不会就此停止。

当地时间26日,杰奥尔杰斯库在警察的护送下前往检察官办公室。 路透社

本月底,玛丽娜·勒庞将得知自己的政治生涯是否就此终结。去年秋天,法国右翼国民联盟被指控滥用欧盟资金,检察官要求取消她5年的竞选资格,判决将于3月31日作出。据路透社报道,勒庞最早可能在下周就会被禁止从政,并面临入狱。勒庞声称自己是民主进程中难以忍受的政治干预的受害者。

在如今日益不自由的欧洲,她并非个例。这也印证了特朗普此前的说法,建制派在正常竞争无法获胜的情况下,就会诉诸下作、恶心的法律战。

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欧盟标榜的法治和多元包容显得虚伪至极。欧盟的数千万民众也会认同这一观点,即欧洲精英阶层肆无忌惮地阻止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掌权,所有不符合他们意愿的获胜者都会被拼凑起来的联盟赶下台。

在达沃斯论坛的一次演讲中,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谈到了特朗普时代对欧洲可能意味着什么。她宣称:“我们将始终坚持我们的原则,保护我们的利益,维护我们的价值观。”

但问题在于,保护欧盟的利益和价值观,是否意味着对成员国的政治任命和法院对选举的干预视而不见?如果是这样,那么欧盟与它所指责的那些不民主行为又有何区别,同样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克林的故事远未结束,尽管他被禁止参选,但他的支持率却不降反升。民调显示,在后续的大选中,替代他参选的罗马尼亚又一国家联盟主席希美昂将在第一轮胜出。



这场风波不仅仅是罗马尼亚的政治地震,更是整个欧洲认同危机的一个缩影。当经济增长放缓、战争阴云笼罩、代际价值观冲突日益加剧时,民众宁愿选择冒险改变,也不愿继续忍受现状的停滞。

毕竟,当精英们在达沃斯论坛上高谈阔论价值观时,罗马尼亚的农民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明天的面包从哪里来?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