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初夏,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座体育馆里,61岁的朱建华正站在一群年轻的跳高选手中间,细致地纠正着他们的动作。
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身形已不再像当年那样笔直如松,但他的目光依旧炯炯有神,仿佛还能看到昔日“跳高王子”的风采。
40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他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望站上了领奖台;而如今,他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投身于跳高事业之中。
从打破世界纪录的英雄到经历舆论风暴的争议人物,再到漂泊美国后的创业导师,朱建华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段充满起伏的体育传奇故事。
1963年,朱建华出生在上海。小时候的他瘦弱修长,像个竹竿一样,在弄堂里打乒乓球时,总被人调侃为“电线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热爱乒乓球的小男孩会在10岁那一年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1973年,上海南市区少体校的教练胡鸿飞在沪南体育场发现了他。
“他的跟腱比普通孩子长了整整一半,踝关节的柔韧性也十分出色。”多年后,胡鸿飞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师徒俩的训练条件极为简陋:用橡皮筋代替横杆,煤渣铺成助跑道,甚至下雨天还得用长凳拼凑出一个临时跳高架。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朱建华通过刻苦训练,在1979年的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一跃达到2.13米的高度,这一成绩距离当时的全国成年纪录仅仅相差3厘米。
时间来到1984年8月11日,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内,男子跳高决赛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当朱建华在2米31高度上第二次试跳成功后,他决定挑战更高的2米33,试图冲击金牌。
此时看台上挤满了华人华侨,他们挥舞着写有“朱建华必胜”的标语,而国内更有超过5亿人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这场比赛。
“当我看到横杆升起来的时候,我的手都在颤抖。”
朱建华后来在2014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坦露心声。由于裁判突然中断比赛以及现场观众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他的技术动作发生了变形。
最终,朱建华以2米31的成绩摘得铜牌。尽管这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田径奖牌,但他迎接的却不是欢呼,而是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谴责信。
上海体育学院档案馆至今保存着一封来自1984年8月的民众来信,上面写着:“国家为你付出了多少?你对得起人民吗?”
更极端的球迷甚至寄来了刀片和绳索,暗示他应该“以死谢罪”。对此,运动心理专家周成林分析道: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公众将民族情感投射到了运动员身上,这种压力足以摧毁任何天才。”
自洛杉矶奥运会之后,朱建华陷入了长达四年的心理低谷。1985年东京国际田径赛,他仅跳出2米21;1987年的六运会,卫冕冠军的成绩更是跌至2米24。
直到1990年4月30日,在上海体育馆举办的退役晚会上,27岁的朱建华将五根象征着他突破纪录的横杆赠予了自己的恩师胡鸿飞。
当《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缓缓响起时,这位曾经被《时代周刊》誉为“中国高度”的男人泪洒舞台。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的退役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结束,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集体焦虑。”
1991年,朱建华带着新婚妻子前往美国,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修体育管理专业。在此期间,他在唐人街的中餐馆端过盘子,也在社区健身房担任过教练。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竞技体育之外的真实生存法则。
“过去我以为跳高就是人生的全部,但现在我明白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在自传《横杆之上》中如此总结。
1993年,随着大女儿朱康妮的出生,朱建华的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加稳定的成长环境,他举家搬回上海,并用全部积蓄在虹口足球场附近开设了一家名为“建华体育用品公司”的店铺。
起初由于缺乏商业经验,公司一度面临破产危机。直到1997年开始代理某个国际运动品牌,才逐渐扭亏为盈。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朱建华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
关闭利润丰厚的代理公司,转而创办“建华跳高学校”;同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奖牌和运动服捐赠给上海体育博物馆。
如今,这所位于松江大学城的跳高学校已经培养出了7位全国青少年冠军,其中弟子李佳伦在2023年的亚锦赛上跳出了2米28的好成绩,被视为中国跳高的新一代希望。
“朱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课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正确面对失败。”19岁的李佳伦说道。
每周三下午,朱建华都会亲自示范背越式跳高技巧,虽然已经61岁,但他仍然能够轻松越过2米的高度。
2024年3月,他联合姚明、刘翔共同发起了“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首批资助了12个体育公益项目。
随着中国体育逐步走向多元化,公众对朱建华的看法也悄然发生着变化。2019年建国70周年体育功勋人物评选中,他位列第48名。
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央视制作了专题片《孤高的横杆》,完整回顾了他的职业生涯;2024年5月,上海体育大学还特别设立了“朱建华体育精神奖学金”。
当年给他寄刀片的球迷王建国,现在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
“现在教育学生时,我总是用朱建华的故事告诉他们:奖牌并不是衡量英雄的唯一标准。”
如今的朱建华每天忙碌于三件事情之间:
首先,“建华体育”年营收已经超过2000万,并与李宁、安踏等知名品牌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其次,他每天清晨5:30准时到达跳高学校进行训练,并于2023年出版了《背越式跳高教学图谱》;
最后,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从事体育经纪工作,外孙女Luna周岁宴上,他还笑着表示要“培养第三代飞人”。
2024年4月,朱建华在浦东购置了一栋占地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庭院中央矗立着一座2米39的微缩横杆模型。
“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些纵身跃起的瞬间。”
朱建华的人生恰似他所创造的背越式弧线——在最高点遭遇时代洪流的冲击而坠落,又在最低处默默积蓄力量再次反弹。
从全民偶像到备受指责,从漂泊异乡到归国创业,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命运的跨越。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当年的谩骂时,他给出了充满哲理的回答:“那些声音让我懂得,真正的挑战并非跳过高高的横杆,而是超越人心中的偏见。”
或许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书法作品所言:“跃过山丘,方见天地。”这位曾经肩负整个民族期望的跳高王子,终于在花甲之年跳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高度。